李瑱在紫宸殿朝见完玄宗后,又去后宫拜见了母妃郑妃。
母子多年不见,又有一番酸甜苦辣的絮叨,其中有件事情让李瑱很诧异和感动,郑妃提及李瑱不在长安的这些日子,李怡慧经常来宫中看望她,给了她不小的慰籍。言外之意,郑妃对李怡慧十分满意,希望李瑱能与之在一起。
李瑱无言以对,只得敷衍两句搪塞过去。
回到恒王府已是天色将晚,李瑱见李白还未回翰林院,仍然在府中等候自己,郭子仪和公孙玥璐也在作陪。于是李瑱领他们来到书房,秉烛夜谈,从征讨突厥方略、到评判安西与范阳局势以及朝中诸多政见等天下大事。
四人就这样彻夜无眠一直聊到天明。
[yo1]
又过了数日,这日午间,李瑱刚刚用完午饭,郭子仪带着一信使匆匆走了进来,对李瑱说:“殿下,孙老奴将军派信使六百里加急从银州送来急报。”
旁边那信使冲李瑱行了个礼,从怀中取出一份密信恭敬地呈给李瑱。
李瑱接过信拆开仔细阅看,神色立刻飞扬起来,哈哈大笑:
“天佑大唐!”
他顺手将密信递给郭子仪,郭子仪接过一看,也大吃一惊,指着信笺说:“突厥局势突变!登利可汗听从其母婆匐的计策,以分封土地之名诱骗他的堂叔、右相阙特利到王庭谈判,乘机将阙特利生擒斩杀,并收编了他手下的人马。”
“登利母子终于按耐不住,悍然出手,突厥形势必将大变。我料朝廷也将收到此报,父皇定会即刻召开御前军事会议。幸好我等昨晚已经商议此事,现在就是等候父皇的召见了。”李瑱眼中放光地说。
果然不出所料,黄昏时分,李瑱接到圣旨,令其即刻进宫商议军情大事,不得有误。
紫宸殿内,玄宗端坐陛阶之上,阶下左右两侧分别是太子李亨、首相李林甫、左相李适之、护国大将军王忠嗣、兵部侍郎董延光以及神策军大将军李瑱。
兵部侍郎董延光按照玄宗的旨意把朔方节度使哥舒翰的六百里传书当众念给君臣众人听。
李瑱仔细聆听,内容与之前收到的孙老奴急报几无差别。
董延光念完,玄宗停顿了一会,问董延光道:“突厥有此大变,兵部有何对策?”
董延光一愣,显然他没料到玄宗有此一问,有点慌乱地说:“兵部一收到此书,立刻禀报圣人,还……还没来得及会商对策。”
王忠嗣见状,替董延光解围说:“圣人,臣以为此乃大唐之良机,突厥最近遭遇天灾,军民缺乏粮草,王庭内部争斗不断,此次登利可汗铤而走险诛杀右相,极有可能激起大乱,我军可迅速集结重兵北出受降城,给突厥以大兵压境之势,乘机联合葛逻禄、回纥、拔悉密三大部族起兵攻伐突厥王庭。”
玄宗脸色凝重,转向李瑱问:“瑱儿,你在朔方屯田练兵三年,应该知晓敌情,有何良策?”
李瑱就等玄宗发问,当下胸有成竹地说:“父皇,突厥气数将尽,此乃天赐良机,登利可汗年轻无知,误用妇人之见,竟敢不计后果用雷霆手段除去右杀利特勤,突厥人称宰相为杀,左相为左杀,右相为右杀。右杀被诛,必然引起左杀阙特勤心悸背叛,从而刀兵相见。突厥左杀所部兵力本就大大强于右杀,加上右杀的余部必定要为主报仇,左、右两杀合兵攻击王庭已是必然之势。而突厥王庭的兵力并不比左右两杀强大,以往是依仗归附的葛逻禄、回纥、拔悉密几大部族相护,方才震慑草原。如今这几大部族早已离心离德,定不会出兵相助王庭。儿臣料经过一番激战之后,登利可汗必然不敌两杀,轻则逃离王庭,重则兵败被杀,突厥元气大丧已成定局。”
玄宗听到这里,眉心舒展,双眼放光,急促地催道:“皇儿继续讲下去。”
“果真若如儿臣所料,突厥左杀与可汗自相厮杀,不管谁胜,都是两败俱伤,我大唐可坐收渔翁之利,万不可失去此等千载难逢战机,必如大将军所言尽快调集重兵出击,儿臣特献上《平戎八策》*。”
“哪八策?瑱儿快细细道来。”玄宗急切的问。
“其一,近期突厥局势必将大变,我军静待其王庭内讧,引发战祸,切不可过早出兵,以防其各部结盟一致对外。
其二,突厥内战一起,待其激战正酣、损失惨重之际,我军兵分五路雷霆出击,夹击突厥王庭黑沙城*。
其三,五路大军分东、中、西三处进兵,三路主攻,两路助攻。其中东路军主力一部兵出东受降城,突进突厥王庭左翼,另一部由东北平卢地区出兵,协助东路主力截断突厥东逃之路;中路军出中受降城,直取突厥王庭;西路军主力一部从西受降城出兵,攻伐突厥王庭右翼,另一部由安西北庭出兵,协助西路主力拦截突厥向西逃窜入西域。
其四,东路军主力宜由朝廷王师担纲,由范阳军一部助攻;中路军以朔方各军为主;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