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勇治蝗灾  天方长安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贤殿不吝赐教。”

“准奏!恒王既为钦命御史大臣,凡与救灾有关事宜均可权宜从事。”

“恒王殿下,裴耀卿自当从命,但凭殿下吩咐。”

高力士宣布散朝后,众人纷纷走出宣政殿。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跟在太子后面,李瑶对太子悄声说:“这下二十七弟可长脸了,这么早就是恒王,与他年纪相仿的除了十八弟寿王外还无人封王。”

李琚面露不屑说:“十八弟还不是靠着他母妃得宠。我看二十七弟敢于临危受命,这个王当得。”

太子哼了一声,说道:“二十七弟不知天高地厚,这蹚浑水不是那么好蹚的。”

那一边,李林甫也趋近寿王李瑁身边,悄声说:“殿下,历来蝗灾都是极难处理之事,今年闹得这么凶,人力是难以阻挡的。臣阻止您说话,就是怕您揽下这个苦差事,到时候不好交差啊。”

李瑁嗯了一声:“多谢李大人。”说罢径直往前走了。

户部侍郎萧炅从后面走到李林甫跟前,毕恭毕敬的说:“李大人,下官后面该如何做法,想听听大人指教?”李林甫望着这个自己推荐上来的户部侍郎,懒懒的回了一句:“圣人命恒王主持大局,你就听恒王的,不用来问本相。”

午饭后,裴耀卿匆匆来到集贤殿,一进门却看见李瑱早已坐在桌子旁专心翻阅着各地奏报,桌子上堆满了有关蝗灾的文书案牍。裴耀卿拱手说:“恒王殿下来的真早啊。是不是没用午饭啊?”

李瑱这才抬起头来,笑着说:“裴大人来了,灾情火急,我多花点时间翻阅一下蝗灾的资料。”

两人正交谈着,中书侍郎严挺之、户部侍郎萧炅、监察御史王维先后来到集贤殿。简单寒暄行礼完毕,恒王李瑱就开门见山地问:“几位大人之前都参与过蝗灾的救治,都有丰富的经验。本王初担此任,多有不熟,还望各位赐教。如今飞蝗一直盘桓在山东、河南不去,本王刚才阅读了一些案牍,我们除了祈祷上天和通常的驱赶方法之外,还有何其它良策?”

裴耀卿说:“因为飞蝗数量巨大,达数千万之多。官民可用的办法并不多,驱赶起来也无济于事。”

中书侍郎严挺之说:“下官以为为今之计,只有调动大量民众,合力捕杀飞蝗。或许能解此灾难,不过地方州县官吏多不敢为。”

李瑱问:“为何不敢为?”

监察御史王维说:“飞蝗数量不止千万,如果捕杀如此巨大数量,恐伤天地之和气,这也是州县官吏所忧之处。”

萧炅也摇着头惶恐地说:“蝗虫是上天降下的灾祸,千万不可妄自大开杀戒,要靠修德修道来驱除它们。”

李瑱问裴耀卿:“裴相,先前治蝗并未采取捕杀之法?”

裴耀卿答道:“是,朝廷及地方多数官员认为扑杀飞蝗不吉利,因此未敢大范围下令采用此法,对飞蝗是只驱不捕,只有先宰相姚崇下令扑杀过一次,还因此遭到朝廷多名御史的弹劾。另外,此次蝗虫数量太巨恐怕即使扑杀也无济于事。”

李瑱想了想,问大家道:“各位大人都是饱读诗书之士,有谁可曾从典籍中看到历代圣贤们把飞蝗视为神灵或吉祥之物?”

大家想了想,都摇摇头。

李瑱又道:“既然飞蝗不是神灵或吉祥之物,又肆虐庄稼,致使粮食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忍饥挨饿,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为何不能捕杀之?是黎明百姓重要还是飞蝗重要?”

此言一出,其他人都默默无言,深思良久。

监察御史王维首先开口:“恒王所言极是,一言点醒梦中人。如果飞蝗横行,驱则无济于事,必须以捕代驱,才能解此灾祸。”

中书侍郎严挺之也说:“确实如此,《诗经》中记载‘秉彼蟊贼,付畀炎火’,就是说要捕捉吃庄稼的害虫,投入火中烧死。汉光武帝也曾说‘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蝗蜮,以及蟊贼。’要顺就时令,鼓励民众百姓种田织布,除掉危害禾苗的害虫。况且农田庄稼各自有主人,如果朝廷下令捕杀飞蝗救护庄稼,他们也必定肯出大力,不愁人手不够。”

李瑱看着裴耀卿:“右相大人以为如何?如果认同,本王便将我等之议禀报父皇。如父皇恩准,具体捕蝗法待本王到河南灾区后与官民商议确定。”裴耀卿思虑一会,点点头说:“为黎民百姓着想,也只有试用此法了。”

萧炅一看大家都同意了,忙说:“下官惟恒王殿下钧命是从。”

李瑱道:“既如此,各位大人且回去休息,烦劳裴相再留一下,本王有事相询。”

严挺之、萧炅、王维告退后,李瑱问裴耀卿:“裴大人,灾情紧急,本王想今晚就觐见父皇,明日便启程离京赴灾患之地。此行还需两、三位得力朝臣同行协助,裴大人可有推荐?”

裴耀卿思索一会,说:“倒有两位合适,一位校书郎颜真卿,此人年轻有为,学识过人,现虽官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