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接着赵佶再说道:“燕青你也做朕的贴身侍卫吧。”
赵佶刚回到书房,王进说道:“大哥,刚招贤馆来报又有几个人来登记。”
赵佶说道:“哦!都有谁啊?”
王进说道:“你自己看吧,全在这里。”
赵佶接过打开一看,立马两眼放光,然后大笑起来。之后说道:“今天真是多喜临门啊!我们去招贤馆!孙安、万春、燕青你们去找杨震,让他安排好你们的住处。”
“是。”
赵佶等人进到招贤馆内,管事立马上前拜见:“圣上!”
赵佶说道:“免礼,他们人在吗?”
那管事回答道:“在的,我这就去叫他们出来。”
“嗯,去吧。”
不一会功夫,那管事带着几个人出来。后面的那几个人见到赵佶后立马行礼道:“参见陛下!”
赵佶说道:“各位免礼。我现在还不知道你们叫什么名字,你们就找报下名字,就从朕的右边开始吧。”
“我叫李助。”
“我叫杜壆。”
“我叫酆泰。”
“我叫袁朗。”
“我叫卞祥。”
“我叫石宝。”
“朱武。”
赵佶笑着说道:“好!欢迎各位!各位都是将帅之才,既然你们相信朕,只要你们不负朕,朕定不负你们!”
“圣上但有吩咐,定万死不辞!”
赵佶说道:“好!石宝、酆泰、袁朗、卞祥去军统报道,朱武去参谋部报道,杜壆和王禀对调,然后让王禀去军统,李助为朕贴身侍卫统领。”
“是!圣上!”
赵佶又对王进说道:“二弟从今以后你去军统报道吧。”
王进一听立马说道:“啊!我不去!这万一…”
赵佶立马打断他说道:“不去也得去,三弟、四弟、五弟都在那里,怎么能缺你?放心!他们都是忠义之人,难道你不相信大哥吗?这么大的事我能开玩笑吗?”
赵佶再对李助他们说道:“我二弟担心你们的忠义,你们告诉朕:你们是忠义之人吗?”
“是!”他们齐声说道。
“二弟这下你放心了吧?”
王进哭着脸说道:“哦。”
第三天,苏轼将整理好的考试拿给赵佶。赵佶认真地看了两天,发现不少人才,特出的有李刚、萧嘉惠、吴用,还有一个叫王黼的让赵佶特别意外,结果赵佶二话没有,直接踢出王黼。
次日,赵佶召集被选中的科举学子进殿。可是这次殿试,其实就是赵佶拿着学子们写的文章依次核实:对他们提有关问题,看看他们是否纸上谈兵。这简直就像是企业的招聘员在面试一样,让众大臣掉落一地眼球。
对于武举学子的武艺就没在大殿考核了,这赵佶对周侗还是很信任的。于是就对他们擅长其他的一些本领,依次进行提问考核。
赵佶一问完,苏轼说道:“圣上!该殿试了。”
赵佶说道:“殿试已完,怎么还要殿试?”
苏轼说道:“没有啊!圣上只是问了他们问题,还没考试呢?”
赵佶说道:“不用再考了,朕问的问题,就是考试。朕要的是人才,不是只会考试的人。”
“啊!”整个大殿齐声一片。
赵佶说道:“你们不要啊来啊去的啦,每次都是这样。特别是你们这些大臣,难道还没习惯朕吗?朕的思想你们还是跟不来啊,你们的思想太老旧,这要不得的。你们要与时俱进,要不能你们会落伍的。像你们现在这样,国家怎么发展?怎么进步?
我们汉人为什么改朝换代如此之多,其中一点就是像你们一样的国家大臣思想禁锢而且老旧,跟不上国家的发展,拖了国家和民族的后退,所以那些朝代就那样:先兴荣后又衰退。
其实国家的发展每进一步,都会伴随着新的问题出现。这些新问题很多是和一些人的利益相关,如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将损失有关人的利益。这就导致与这些问题有关的人不想让问题解决,于是他们处处为难阻止和反对。而解决问题的人思想不得变通,所以问题也解决不了。
我堂堂大宋才一百四十年,就有沉官、沉军、沉费、积弱、积贫等等诸多问题,这是为什么?
王相公想通过变法让国家强大起来,可是最后还是失败,结果大宋问题没有解决。这又为什么会失败?不就是当时很多大臣思想老旧又怕损害自己的利益而反对,然后再处处设阻吗?虽然众位大臣最后还是挺了过来,可问题依然还在并没有解决,不也是如此吗?
可朕登基才多久?现在有沉官吗?有沉军吗?现在的费用是多,但不是沉费!这些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还是问题吗?
那么朕这改革损害了谁的利益呢?朕不但没损失谁的利益,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