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习家池畔杨柳垂,凤林关道有天赐。  十方英雄传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当抵达凤林关时已是日落西山,黄昏之交。

“抓紧时间赶在天黑前过江,到汉阴驿过夜喽。”员外郎吩咐道。

“知道时间紧还游山玩水的。”邱丫头低声埋怨着。

沿荆襄古道的山间小路行进,东临汉江,西靠岘山,驿道迂曲,崎岖难行。两边尽是陡坡峭崖,怪石嶙峋,林茂竹疏,古柏森森。

大家小心翼翼地走着,张彦远擦去额头的汗珠,“这隘道山峰相近,荆棘丛生,好险啊!难怪当年孙坚会被黄祖在此设伏,暗箭射死。”

“孙坚丧命于此?”宋威顾盼左右的岩壁问道。

员外郎指着山路回答:“是啊,就在这凤林关道上。”

远方传来一老一小的对唱声,像是老奶奶逗着孙儿咿呀学语,这质朴纯真的天籁之声螺旋般上升至峰顶,又四下回转飘逸开去,“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尔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在灵山塔下修。”

大家饶有兴趣地静听着,“一定出自世外高人之手,听这歌中玄机是笃信禅宗之人。”张彦远回身看着身后的众人,“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这襄阳可是卧虎藏龙的地方啊!贤德之士辈出,远的不说,城西隆中的诸葛孔明最为著名,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仕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义方也忆起曾学的一句话,随口说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对!这句话正是诸葛武侯一生立身处世的写照。”再往前去的山脚下是一处高高的峭壁,岩上有座古刹居高临下,俯视汉水,很是壮观。员外郎不禁兴致使然,高声朗诵道:“香阁临清汉,丹梯隐翠微。林篁天际密,人世谷中违。苔石衔仙洞,莲舟泊钓矶。山云浮栋起,江雨入庭飞。信美虽南国,严程限北归。幽寻不可再,留步惜芳菲。”

义方举目暸望惊喜地疑问,“员外郎,你吟诵的诗写的不正是这里嘛,是谁写的?写的好美啊,他一定是位心怀锦绣,志向高远的有德之士呀。”

张彦远微笑着点点头,“庄将军,你只说对了一半,诗中写的正是这里,可作者为人却不怎么光彩。这首诗是他被贬岭南泷州时,路经凤林寺下所作。”

“他是谁呀?”义方又一次问。

“宋问之。”

“小猴子!小猴子在崖上掏鸟窝呢。”宋校尉像是看到了稀罕事,兴奋地喊叫着。

可不是,在昏暗的余晖下,陡峭的悬崖上有个小黑影在向上攀爬着,一点一点勇敢地靠近鹰巢。

“危险!那是个孩子。”谁说老了便会老眼昏花?老婆婆是第一个看出那不是猴子,第一个提心吊胆地惊叫起来。所有人的心也都跟着她的惊叫提到了嗓子眼,就连小熊也像知晓事态的严峻,立起上身向岩上嗷嗷吼叫。

惊悚的一幕接踵而来,两只大锅盖似的鹞鹰在孩子的头顶飞上飞下,嘴弯弯着,趾伸伸着,像要立时抓起入侵者的样子。尤其是猛禽那弯弯着的嘴,像一个个烧红的火钩,闪着红红的火焰,愤怒地啄下去。相距得太远,即使是弓箭和弹弓也是无济于事的,眼看着孩子身子悬在半空,极力躲避却已被袭中多次啦,倘若再一撒手坠下山崖,那是必死无疑。

说时迟,那时快,义方运气疾射,两股气脉直冲崖顶,随着凄厉的鸣叫,几束羽毛漫天纷飞,鹞鹰带着伤歪歪斜斜地逃走了。“小孩子,你就是心慈面软,这一点我老人家喜欢。”老婆婆欣慰地靠近义方说。

此间早有德兰和莺莺催马奔了过去,快速将孩子接下来。

“不疼,没事。”当德兰为救下的孩子上药时,他还在浑身打颤,一双皂白分明的瞳眸充满着感激之情。看他也不过六七岁的年纪,但个头不小纤细匀称,肩部衣裳撕开处露出结实的小胳膊。德兰正用水擦洗他的小花脸,再看这孩子眉分八彩、面若银盆、鼻如悬胆、口似单珠,泥土污秽遮不住五官的俊朗,布衫破损掩不去骨架的清奇。

“孩子,你太淘气啦。小小年纪爬那么高去掏鹰巢,你不要命了?”张彦远想想都后怕,蹲下身子查看伤口,疼爱地责备他。

“我刚才从江那面划船过来,送大师去山上。没想到我的小鸽子被大鹰捉去了,我是去抓只小鹰回来养。”孩子还不忘指着崖上的巢穴解释着。

众人为这小家伙的胆识宠爱之心倍增,“谢谢阿姨,把我从山上救下来。”他乎闪着长长的睫毛,两只会说话的大眼睛瞅着德兰,她又转向义方天真无邪地问,“大英雄,是您射跑了大鹰吧?你那气功真厉害?”

“小家伙,你脑袋后面有眼睛吗?怎么知道是我呢?”义方捂着那双冰冷的小手逗他说。

“我看出来的,奶奶说我有慧眼,看人可准呢。”小孩黑眼珠滴流转动,“我说对啦,那你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呀!您收我为徒吧,我要跟着您,学射鹰的本事。”孩子扑通跪倒磕起头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