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五章 习家池畔杨柳垂,凤林关道有天赐。  十方英雄传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出襄阳城,南行十里,便到了汉水之滨、群山环抱、苍松古柏的闫家冲,冲内地平如砥,田畴如画,梵呗清净令唱者心不懈怠,闻着不忘所忆;古道绵延,一里一寺,游人眼迷心猿意马,香客专注虔诚不语,其间有一古朴幽静之所,那儿就是习家池。

这池子原本是东汉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庭园,习郁曾是绿林起义军的军师,与汉光武帝刘秀共同梦见苏岭山神化鹿来朝,梦醒而建鹿门寺的那位。

这方园林依凤凰山麓堆筑土堤,引白马泉水积渊饲鱼,旧时临畔而起轩榭勾栏,雅室精舍,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佳丽,引骚人墨客闻风而至,咏诗作赋把酒言欢。

隐居于此的孟浩然有诗写它“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这已是过去很久的旧事,自晋以后此处便荒废了,故鹿门处士接着吟道“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现如今雕梁画栋早已化为乌有,只能眼望水边茂密的菖蒲芦苇,凭波思古,感叹岁月的无情、人世的多变啦。孟公诗里提到的山公是号称高阳酒徒、西晋镇守襄阳的镇南将军山简,他的父亲乃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这位司徒的五公子虽说通达高洁、温润典雅,治国安邦颇有建树,却贪图杯中之物,终以豪饮无忌而留名青史。从这点上比不得同是池边常客、习郁的后人、撰写《汉晋春秋》的习凿齿了。

至于习凿齿有多大的本事,能高人一等、傲居岭上,前秦天王符坚用行动告诉了世人。其攻破城池之后,专门用车子将居于襄阳的习凿齿和道安大师接去,并如获至宝地说“当年晋人平定东吴,得到两名水军将领陆抗、陆景;今日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也”。这半个就是正患足疾,瘸着一条脚走路的习凿齿。

此时的习家池清风徐徐、风平浪静,可池边的两个游人却心境大不相同,一个惬意愉悦,一个失意惆怅。惬意的长者在语重心长教诲道:“儿呀,人生在世要宽惠仁厚、屏息贪欲,遁入空门要精勤向道,莫荒废出家修道的大好机缘。你此次代皇子出家,一来解皇上之忧,尽臣子之忠;二来可使自己解脱红尘之苦;三来也了却为父入佛门修行之愿。真是一举多得呀!”

他并未察觉到身边失意的年轻人那愁苦的表情,继续絮叨地叮嘱着,“在寺院中要勤快,烧香换水、扫洒殿堂、修学诵经,不要偷懒;举止要从容文雅,不要顽皮嬉戏;出门办事,应当向寺院执事说明去处;与人相处,要尊老爱幼,谦恭礼让,不要因为自己出身显贵而自大逞强。为父有诗赠你,汝及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烧香换水要殷勒,佛殿僧堂勤扫拭。莫闲游,莫嬉戏,出入分明说处去。三朝五日不归家,妙法何曾闻一句。敬师兄,训师弟,莫在空门争闲气。上恭下敬要谦和,莫轻他人自逞势。衣食难,非容易,何必千般求细腻。清斋薄粥但寻常,粗布麻衣随分际。荣华止在紫罗袍,有道何须黄金贵。解三空,明四智,要超初果至十地。礼观音,持势至,别人睡时你休睡。三更宿尽五更初,好向释迦金殿内。点明灯,换净水,礼拜如来求智慧。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说得他志得意满,情绪高昂。

“谨尊父命,孩儿定当一心向佛,苦读经文。”儿子唯唯诺诺地答应着。

还没等长者说话,平地里一声吆喝,“好个罗嗦!把这里的风景都搅乱了。”从水边蒿草丛后慢慢站起个老和尚,个子不高,花白的长寿眉弯弯垂下,他拄着根白棍子转身说道,“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玄。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把所有的玄理都弄通了,也只不过像一根毫发放置在太虚世界那样渺小;把所有的微妙都穷尽了,也只是像一滴水汇入浩瀚的大川那样微不足道。不在明心见性上下功夫,光靠研习经典是无济于事的。裴休,你喋喋不休不是要把孩子引入歧途吧?”

这长者正是回潭州任上,并送子去沩山出家的裴休裴刺史。“宣鉴师兄!你怎么在这里?”裴休大为意外,“你这是回朗州德山,还是去哪里呀?”

“裴休啊,贫僧是去谷隐寺途经这里。都说习家池为园林之典范,特此前来一观,见这波光粼粼一明一暗,鲤鱼跃跃一潜一浮,忽使我忆起在澧州僧舍纸烛顿悟的往事,那只是眼识的因缘见灭。这是你的儿子呀?你们爷俩说什么出家须立志,求师学道莫容易;什么报答爹娘养育恩,天龙八部生欢喜。难道他要出家为僧吗?”和尚端详着年轻人。

“宣鉴师兄,这是犬子裴文德,我正欲送他去沩山灵佑师伯处出家,也是路过这里,慕名而来。”

老和尚双手将白棍子杵地,信服地点头微笑,“我曾和灵佑师叔打个平手,他如天之高,如地之厚,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坐断天下人舌头的手脚。”

“师兄,你为一方大德,可对文德有所教诲吗?”裴刺史诚心诚意地请教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