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时过境迁友情在,物是人非影无踪。  十方英雄传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情谊无限,时间短暂,五个刚刚结拜的兄弟又要各奔东西了,千言万语,来日方长吧。

励儿和义方扛着砍下来的水曲柳树干回到马车旁,程师傅急得呼达呼达地扇着大草帽,时不时地用手擦抹着秃头顶上的汗珠,翘首期盼地向林子里望着。

见他们哥俩回来了,嘿嘿地笑着说:“乖乖来,小,学蹿蹿木啄大树去啦?都到贺晌了,这么慢?歇搂也到不了郑州。”

他接过树干,比量了一下尺寸,挥动斧子只三五下便做得了一根相配的辕杆,又熟练轻巧地把它安上,“多亏俺这木匠的功底好,这杆子做得分毫不差。

”大家上车,驿丁悠然自得地抖起缰绳,“驾!”

休息多时的马儿又神气活现地颠起小屁股,车夫更是神清气爽地说着话,“过了前面的不家沟,是笔直的一条大道,就是闭上眼睛,哪里有个坷拉蛋俺都知道。”

要像他说得闭上眼睛倒是好了,长虫、马嘎子像和他有缘似的常常不请自来,不期而遇,这心慈面善的木匠着实让车上之人又虚惊了几场。

太阳偏西,驿车进了郑州的治所管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出生在这里的轩辕之丘并建都于此;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名义灭掉夏桀,先建都亳,就是宋州,后也迁都城到这里;再之后春秋战国的郑国、韩国均把国都设在这儿;而且这里是大运河通向江南的通济渠渠首之地,漕运繁忙,交通拥塞。

虽然管城这么有名气,渊源如此深厚,可走在城中唯一的大道上,呈现在义方眼前的却是房舍低矮,街容简陋的城池。

客货车辆来来往往,贾客行人熙熙攘攘,都是步履匆匆,擦肩而过的样子,“程师傅,这咽喉重镇怎么这般萧条破落啊?”义方扫视着四周。

车夫咋吧着嘴,不无遗憾地回应他,“是呀,俺和管城驿的陈驿长是朋友,他从前是西城外的大户,那管城驿虽是官立,但也和其他地方的驿站一样,由当地的富贾望族承办的。听他说这里本是人杰地灵的福地,三皇五帝皆生息于此,又依大运河沟通南北,北边的黄河纵横东西,地理位置优越。就冲这个,陈员外才出资包下了这驿站,可没料到结果大不如他想象的那么好。”

义方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

车夫也露出不信的神情,“俺也是这么问他,他跟俺讲,什么林呀木呀,土呀水呀的,俺是听不懂啊!就是说好的东西大家都在抢,即使抢不到手就毁了它,这管城也是一样,各个朝代各方势力争来抢去,有个风吹草动,兵荒马乱的都少不了蹂躏它一把,到如今城里能留下这些低屋陋室已是不易啦。”

车中的许浑附声赞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程师傅听到这几句古语,豁然开朗地说:“对,对,陈员外说的就是这话。他还说管城的风头全被荥阳给抢去了,郑州的治所迁到管城也是太晚,还没有形成大都会的规模。又摊上个杨归厚来当刺史,管城驿原先是在城内的,因为馆驿白天晚上都有人入住,城门经常要开启,给城区治安带来不便,他上奏朝廷把它移至城外,这城里就更加得冷清啦。”

励儿担心地问道:“那你的朋友不是赔了?”

“赔倒是赔不了,做这驿站,哪个也不赔,五湖四海,官绅显贵,进进出出,迎来送往,结的是交情,长的是见识,时间久了就有了窍门,长了手眼通天的本事,可比在家守着几顷薄地强多啦。”

眼见前面人流聚集,热闹不少,像是个庙会的所在。车夫指着前面说:“那里是城隍庙,供的是本城城隍纪信。楚汉相争时,在荥阳城假冒刘邦助其脱险,后被项羽用火把烧死的大将军纪信。”

远观这城隍庙坐北朝南,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悬山式建筑,用绿色琉璃瓦罩顶,门前砌六级扇面形垂带式踏跺,山门上挂着“城隍庙”的匾额。山门旁正围着一群人,指指点点议论着什么。

马车驶近,就听人群中的一个老道士说道,“无上天尊,樊南子,你说把这山门的对子移到大殿去更好些吗?”

“我看是这样,这副‘忠义感天能撼山川湖海,节操贯宇可攀日月星辰’,放到大殿更能烘托纪信的舍身取义,视死如归的高贵品行。”说话的这位中年人正指着山门两侧的对子品评着。

他背对着义方他们,粗麻布齐衰在身,断处缉边,头戴麻冠,脚踏草屦,让人一看便知是有孝在身。

许浑也是写诗出对的行家里手,听到这个话题自然来了兴致,轻拍程师傅的肩头,示意他稍驻观看。

老道人又开了腔,可不是说这对子该不该挪动,而且略有艳羡地抱怨道:“我们郑州就没有那福气,来的这个使,那个史的,都是些舞枪动棒,吹毛求疵的俗人。你看荆州有张说的《祭城隍》文,人家缙云有篆书大家、李太白的从叔李阳冰给写的城隍记,成都城隍祠是翰林出身的李德裕写的,黄州城隍是大文豪杜牧之给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