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时过境迁友情在,物是人非影无踪。  十方英雄传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写的,潮州、袁州的是文坛泰斗韩愈的大作。篇篇写的都那么精彩,带着城隍庙也跟着扬名啦。樊南子,你说那该有多好。”

可那服丧之人不以为然地抢白着,“精彩个六饼,他们那几篇衰文我也不是没看过,平平常常,也没见那几座城隍庙扬名到哪儿去。慈峰道长,写对子我倒是不太顺手,但可以即兴赋诗一首,也给你这小庙壮壮门面。话说在头里,我这诗可不能白写,之前求道长给我族人超度亡灵,移坟立碑的事可要答应啰。”

见道人欣然接受地点着头,他才放心地背起手来,端详着庙宇飞檐。众人皆欣喜地注视着他,等着他的大作脱口而出,“本为留侯慕赤松,汉庭方识紫芝翁。萧何只解追韩信,岂得虚当第一功。”作罢他是哈哈大笑,同道人一路亲近地进了庙门。

离开城隍庙,车上的义方踌躇不定地问师兄:“师兄,刚才庙门前的那个人说起话来很像一个人,没看到正脸一时还肯定不了,他说什么六饼来着。”

“是商隐大哥,是他吗?他在这里,还穿着孝服。不会吧,说六饼?巧合吧。”励儿也不敢相信那是李商隐。

义方不无遗憾地说:“刚才喊他一声就好了,光琢磨这第一功是谁啦,一不留神他们就走进庙里去了。师兄,这第一功应该是谁呀?是舍己救主的纪信吗?”

励儿不加思索地回答:“不可能,那第一功当然是留侯张良啦!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俺看不是,应该是太仆夏侯婴。”程师傅插话道。

“没道理呀!”励儿很是不能苟同。

许先生一语道破玄机,“程师傅,你怕是看那夏侯婴也是赶车的吧?”车夫嘿嘿地笑了。

“先生,你说谁是第一有功之人呢?”义方不忘初衷地问着。

许浑略微深思后说出想法,“留侯张良、酂侯萧何、淮阴侯韩信功不可没,功劳那是超凡卓著的。舞阳侯樊哙、滕公夏侯婴,曲逆侯陈平诸公的业绩也是有目共睹的。而那些让樵夫王质观棋烂柯的赤松子,晔晔紫芝可以疗饥的商山四皓,更是不值一提。无论是谁,和一个人比起来,那可是小巫见大巫,相形见绌呀。司马迁的《史记》里这么评价道‘政不出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不管这个人的人品德行如何,单说对大汉的功劳来讲,那是首屈一指的。没有这个人,高皇帝刘邦还浑浑噩噩地做他那泗水亭亭长呢;因为这个妇道人家,大汉的基业才能多次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义方如梦初醒说出这个人的名字,“先生说的是吕后吧。”

驿车出了西关,行不多远,车夫遥指官道旁有一围屋舍,红檐遮顶,白墙四围,门衔周道,墙阴行桑,砌以高墉,乃楼其门,朱红油漆的大门敞开着,出来进去的旅客像走马灯似的。

梁栋用材考究,主辅布局有序,院深楼密,层层压压,这气势恢弘的管城驿不愧是数一数二的知名驿站啊。

下了马车步入驿庭,看一位五旬老者手持算盘正和人纠结着,“说好了是二十个铜钱的!”

“哪儿有啊?是十八个。”双方脸红脖子粗地相互争执,谁也不让分毫。

“陈头,忙着呢?”车夫一边牵马往后院驿厩走,一边和老者打着招呼。

老者全神贯注地忙着理论,哪有闲工夫搭理旁的?倒是驿站的小伙计笑脸相迎,把三位客人带向驿厅。

出示了转牒,办好了手续,伙计又把他们引入西厢的跨园,在这东西跨园的住宿区足可以同时容纳百余人歇脚,各种房间规格不一,蘧庐有甲乙,级别分高下,主吏有第,役夫有区,华丽朴素,宽敞拥挤,因人而异。

用过饭后三个人相约出外走走,先是在跨园里溜达,然后是许先生带着小哥俩向后面的花园寻去。

许浑借着几分酒意神秘兮兮地讲着往事,“人们都说机缘巧合,老锅偶就有机缘,多的是巧合,不是吹牛,艳遇好事时时如影随形。记得那年也是在驿站,云阳驿的莲花池,就曾遇到一位貌美如花、风情万种的美娇娘,真好!偶用一首诗征服了一颗芳心,秉烛游玩,其乐无穷。”

励儿笑嘻嘻地问他:“许先生,那后来呢?”

“哪有什么后来,及时行乐,各奔东西啦。”许浑很是遗憾地叹着气,又凑近两个人传授着心得,“看这素昧女子是高阁闺秀,还是春心娇娃,举止言谈是一方面,还可以从她体毛上一探究竟,要找肤洁、柔声、眉清、目秀、唇红,齿白的美妹最好。”

从花园里假山旁的水榭中传来嘤咛细语,闻声望去,一位红衣女子正坐在池边,裸露玉足撩拨戏水,“讨厌,不要嘛。”从假山上抛来的石子溅起朵朵银花,打湿了美妹的罗裙。

“神女,仙娥啊!小兄弟,你们看偶的。”许先生眼里闪着异彩赞美道。

他抖擞精神,焕发出久违的少年狂,迈动方步走近女子,先是站在一旁要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