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章 万丈琼台从何起?水中迷花终是虚。  十方英雄传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湖州是个好地方,几天的游玩是远远不够的,但时间所迫,秦靖要赶去百丈山赴六月十九的观音祈福法会,牧之也要回宣州复命。

虽说都怨相聚时日太短,但也是无奈的事。故就此作別,盼望着来日再见,期间少不了牧之与小义方的难舍难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秦爷一行人在这大好的仲夏时节,出湖州东门至迎春桥边,租了一艘小航船,这船造得精巧,正如白乐天先生所说“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

行船于頔塘故道,水网密织,芦荻婆娑。郊野外农田阡陌相连,草舍炊烟袅袅;村镇内古桥弯弓如虹,街楼弄堂幽深。夕阳西下,河道里,古街旁,屋瓦上都涂了一片金黄。

航船走得很迟缓,便把舱里的人们都催入了梦乡。夜娘子欲拒还迎地撤去晚霞的束巾,蓬松的发丝慢慢伸展着覆盖了四野。

小船向前寻觅着,寻觅着,不远处是个青石的埠头,堤上堤下灯火通明,几艘货船围拢着,从里面传出金属的噌吰之声,招来叫好鼓掌声此起彼伏。

航船触岸泊住,这吵闹声已唤醒了众人,逍遥第一个跳了上去,其他人跟着相继离船上岸。

此处是个大镇子,光瞧这围观看热闹的人就有数百之多,挤入人群,瞩目观瞧,这码头边上,方寸之地,用双橹快船拼搭而成台面,船头板是拳师献技用武之处,船舱两旁威武架上插着刀、枪、剑、戟等兵器;桅上飘着滚有牙边的麒麟标旗,船上佩红挂绿,舱门敞开着,几个乐师鼓吹着横笛芦笙,弹奏着琵琶箜篌,江南丝竹之曲悦耳动听;舱前排立着数名青年,血气方刚引吭高歌,这吴音越调亢奋悠扬。

场地正中一位披发汉子把个牛角鱼叉耍得漫天飞旋,随心所欲间高抛低接,上下翻滚,磕碰腾挪,见他轻轻松松游刃有余。

秦靖身边有一位老者,竖起大拇指喊道:“好,好个周狮子!”

披头汉耍了一通,大叉抛起用前臂一磕,嗖地插入两丈外的架子上。

“二师兄,接着!”旁边一声吆喝,一杆三丈三的竹幡直直地投来,这汉子稳稳地接住,借势右手转到身后,将幡竿传到左手。

看这中幡,竿顶悬挂着标旗,旗的正面绣有国泰民安和五彩祥云,反背绣着嘉兴水麒麟的名号。

汉子将幡舞动起来,或顶幡上额,或伸臂托塔,惊险动作连连不断,但始终是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十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在他的手里、肩上、脑门、下巴、项背各处轮番飞舞、交替腾挪,霸王举鼎、金鸡独立、封猴挂帅、太公钓鱼、苏秦背剑一式接一式赢得了阵阵的喝彩声。

幡舞到极致之时突然收式,旋空抖给伙计们,然后来了个罗圈揖,“献丑了,下面请我师弟走一趟猴拳。”

在叫好声中窜上来一个瘦小枯干,这拳打得乖巧,似猕猴出山,缩脖,耸肩,含胸,圆背,束身,荡肘,垂腕,屈膝,真是惟妙惟肖。一举一动把个猴子出洞,窥望,看桃,攀登,摘桃,蹬枝,拼抢,藏桃,蹲坐,吃桃,喜乐,惊窜,入洞等动作演绎得活灵活现。

在这跌、扑、滚、翻的诙谐间博得了掌声和笑声,他拔拔毫毛,两眼滴流乱转,一纵跳入人群,这个给他糕点,那个给他铜板,他都摆手不要,就往那美女少妇身边蹦来蹦去,嘴里吱吱怪叫,吓得人家东躲西藏,甚是无赖。

“铁猴子,快回来!”一声稚嫩的呼唤从台中传出,在大家将注意力集中在猴子身上的工夫,台子上多出了一个粉衣小女娃子和刚才拉胡琴的乐师。

这女娃子大约五岁左右年纪,脸盘白白净净,眉眼清清亮亮。一笑之间,嘴瓣儿像恬静的弯月;说起话来,声音如黄莺打啼,她脑后扎着羊角小辫,更显得甜美可人。

小姑娘双手拿着蓑笠,向大家深鞠一躬,“我爹让我给大家表演个节目。”

那个三十开外的乐师低头问:“呢呢,做色拉?”

“呵呵,嗯,大师兄,我们唱首《采红菱》吧。”随后她轻启朱唇,两人合声唱道:“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心,得呀得妹有情,就好像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这一大一小幽默的逗趣,又引来了一片叫好声。

这时,镇主安排人送上来瓜果吃食,还点燃了爆竿,使得场面更加火爆起来。

舱内迎出几个人来,中间这位五十岁开外,身高八尺,骨骼健硕。再往脸上看,二目有神,长须飘飘。

“水麒麟出来了!”岸上引起了躁动。

大师兄一抱拳亮出架势,场内立即静了下来,有人小声说:“静静吧,莫胡琴要练船拳了。”

果不其然见他舞动双臂,攻时似出非出,似打非打,出招敏捷,收招迅速,如猫捕鼠,如箭在弦;守时双手不离上下,如门窗一样,似开非开,似闭未闭,以身为轴,只在这方寸船头原地旋转。一招似罗汉伏虎,一招化苍龙出水,一招仿童子拜观音,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