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太湖芦荡惊飞鸟,一脉义气薄云天。  十方英雄传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中流砥柱从江中央破浪拔起,又似江心中盛开的一朵芙蓉花超凡脱俗。

“那是氐俘山(金山),山上的断墙是泽心寺。”顺着师叔的指点望去,在长江中氐俘山上树高林密,杂草丛生,庙宇破败,断壁残垣。这还是当年奉南梁武帝之旨开创水陆法会滥觞之地吗?哪里还看得出当年泽心寺香火鼎盛的样子啊?

牧之又俯身观瞧水下,寻了半天很是无奈。“义父,你看什么呢?”小义方扯着牧之的衣角问道。

“义父在找第七泉中泠泉呢,是从江底喷出的一股泉水。”

“师叔,是这个吧?”德儿兴奋地指着。

众人凑近观看,一股树桩粗细的水柱自江底扶摇直上,水色绿如翡翠,浓似琼浆,“对!这就是中泠泉了。若要取水需在正午之时,将带盖的铜瓶子用绳子放入泉水中,迅速拉开盖子,才能汲到真正的泉水,然而长江水深流急,汲取不易啊!”

谈话间,官船已掠过氐俘山,前面就是京口了。秦爷此时走过来对孩子们说:“这回我们不是走来时的路,而是向南,经谏壁里进大运河,取道去太湖。”

官船转入大运河,虽说在河道里无浪无风地平坦了许多,但是人工开凿的河面是有限的。

江南河段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河面横宽有十余丈,繁忙时还是满足不了水运通行。此时接近晌午,是一天中最为忙碌的时候,杜牧的官船被南来北往的各色船只塞堵得放慢了速度。

行驶慢了正好看风景,透过舷窗望出去,运河两岸筑有御道,道旁栽满翠绿翠绿的柳树,旱路之上同样是川流不息、车水马龙。

河上的空气是新鲜的,毫不吝啬地从外面漫进来,使人更有心情去观赏那远处的村落、城镇、阡陌、山岗,或浓或淡,忽远忽近,赏心悦目错落有致,勾勒出一幅浓郁的田园水彩画。

突然听得船头传来争吵之声,“大仔鹅子!你到底认识不认识路?也不问问,本应该是向右拐的……”

“不罗了,我早就说路不熟!这千回万转的,怎么就拐到支路上来了呢?”

牧之忙唤来杜安,询问外面发生了什么事,“老爷,船工朱三和阿四正为走错了路拌嘴哩。”

“现在我们到哪儿啦?”

“刚才打听过咧,应该是无锡梅里哦。”

“那就找个繁华之处靠岸下船吧,大家也都饿了,吃完午饭再走。”

照着杜牧的吩咐官船慢慢往前寻着,见远处临河有座大庙,庙门前是个喧闹的街市。

“就是这里吧。”团练判官让船工靠岸,大家陆续下得船来。

看这段古运河,河水清澈得一眼就能瞧见水底,水草、游鱼、螺丝历历在目,居民在河旁无拘无束地淘米,洗菜,浣衣。河边的店铺都是前店后坊式的房子,一水的粉墙黛瓦,和那高出屋顶的马头墙、跨越街巷的骑楼高低错落地排列着。这是由寺、塔、河、街、桥、窑、坊众多建筑组成的小镇,构筑了独具风韵的“水弄堂”。

沿着街道向大庙走去,一个说书摊子前围拢着些许闲人,只听那说书老者一拍醒木,哑着嗓子振振有词,“话说,早在三千二百年前,商纣王的时候,西方有个西周古国,它的大王周太王,叫做古公亶父。这老爷子可了不滴,他是谁呢?一提您就清楚了,他就是西岐周文王姬昌的爷爷。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大小子叫泰伯,老二叫虞仲,老三季历便是周文王姬昌的父亲。大儿子泰伯那是个大孝子呀,比起我们无锡的孝子华宝可是有名得多的多。他为达成父王欲传位三弟的心愿,不给老人家心里添堵,你猜怎么着?带着二弟借口采药夜奔江南,脚底抹油他俩跑了。长话短说,哥俩南来不只一日,这天他们信马由缰来到此地,早已是人困马乏,眼皮打架,屁股都颠麻了,便将坐骑拴于枯树桩前,枕石而眠。睡得这叫个香,一觉睡到日升三竿,哥俩醒来揉揉眼睛,睁眼一看,呦,好家伙!只见枯树枝头梅花朵朵,长出花来了。他俩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心里琢磨这是怎么档子事呢?枯木开花是大吉大利呀,于是二人喜出望外,顿悟此地应当是块宝地,于是给这里取名为梅里。哥俩一合计,决定就住在这里不走啦,采枝搭棚,断发纹身,从俗而化,把中原文化传播到荆蛮洪荒,将勾吴之地渐成为衣冠礼乐之乡。故此,孔圣人称其为至德,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三十世家,我们这位老祖宗泰伯,当仁不让,列居首位……”

两个大人闻声凑过去,饶有兴致地驻步听书,可三个孩子却被前面的风筝摊子吸引住了。这些风筝五颜六色、花式繁多,有金鱼的、飞鹰的,还有蜈蚣的、彩球的,看看这个,摸摸那个,着实招人喜爱。小义方相中了一只白鸠的,执意要大师兄给买下,明德刚拿起架子上的风筝,突然从身后伸过一只手来。

这只手十指纤细,腕如白藕,纸鸢眼看要被抓去,好个明德稍一运气,手腕下移,来了个釜底抽薪式。可招式只走了一半,这白嫩小手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