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章鹬蚌相争(下)  地主家的狗腿子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样,死了还要被人拉出来鞭尸的,那是要给自己留一条后路的。

当年的监考官,便会培养自己点中的考生,作为门生,这种座师和门生的关系便是这样形成的。

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新人刚进入朝廷,需要有老司机带着自己探探路,不然辛辛苦苦考上的驾照,还没上路就翻车了。

明代最初的官僚体系,大致也就是由着两种体制形成,而在斗争最为激烈的万历年间,明朝的官场网络出现了另一种关系,同乡。

在万历朝以前也有同乡,但都是小打小闹,到了万历朝由于斗争激烈,为了万历皇帝立太子那点事,大臣于皇帝张开了激烈的斗争。

由于万历老兄是皇帝,有特权,大臣不合他的心意,便动用手中的权利对触怒自己的大臣贬官充军。

在心灰意冷离开朝廷的那些人中,有一个人叫顾宪成的人,他心系天下,不畏权势,离开朝廷后他也没有闲着。

正是此人创办了东林书院,才有了所谓的东林党。

东林一出,群党并起。

此后,那个在野的人影响着大明的朝局。

为了与东林党抗衡,那些非东林人士开始抱团取暖。

其中最厉害的便是当时的内阁首辅沈一贯,在全新的斗争局势面前,为了适应新的斗争,沈一贯发现,自己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不是他一个人可以抗衡的,他也需要一个同样庞大的利益共同体,才能与之抗衡。

为了寻求帮助,沈一贯便开始串门拉关系,经过一番走访后,沈一贯惊讶的发现,朝中江浙一带的大臣居多,跟自己那是老乡。

自己是不是可以搞个老乡联谊会?

当时江浙地区富饶,百姓生活水平较高,民众文化教育普遍较高,是个出才子的宝地,而别的一些地方还在温饱线上挣扎,连饭都吃不饱,哪里来的钱去读书。

在封建社会里,寻常百姓家的男子便是家中的顶梁柱,若是家中有男子读书,那边意味着要失去一个劳动力,因此,除了一些地方上的地主与小康之家外,读书所要花费的笔墨纸砚、拜师学费这些都不是一个普通百姓家庭所能供养的起的。

寻常的寒门百姓也就很难走上科举仕途这条路,自然而然,大部分地区的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就要比江浙一带的考生少的多。

久而久之,在朝为官的江浙籍大臣也就越来越多,沈一贯便利用这股老乡的裙带关系,迅速的拉帮结派,浙党就此形成。

随后,齐、楚、昆等小门小派的老乡党也逐渐形成。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