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二章 怎知行到水穷处,悠悠坐看云起时。  十方英雄传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今天不论高低主仆,你们也说几句乡村俚语,热闹热闹。这叫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

此时已是面红耳赤的仆人朱大,稀罕地抢着要才艺表演,“我来一个好吗?”

“讲笑话吗?”张祜看他那两盏酒就能撂倒的窘态,毫不掩饰哑然失笑。

“不是,是吟首诗。”

“好啊,吟谁的诗呀?”

“我的。”

“你的?”老人用怀疑的眼神注视着他。

“独步走十方,八海围天纲。蒙蒙雾身旁,迢迢歧路长。鞶革无迷穀,祝余有人尝。只闻猾褢笑,荡枝露洗裳。插草当香火,歃血现衷肠。星汉冰如铁,目连空悲伤。腾空何所惧?不周怎安康。八龙御风吼,承云曲未央。”不用多说,多加一个字都是画蛇添足,在场的人们听后全傻了。

夜风袭袭,别人吹起来很是凉爽惬意,可朱大却是一机灵,这酒劲惊去了大半,突然石破惊天般想起了什么。

他委婉地问贺儿:“刚才在那船上新罗人临走前还讲了些什么?”

贺儿未加思考顺嘴回答:“没说什么,只是说要乘小舟离去。”

“还有没有说到别的?”朱大引导她去回忆。

“对,好象他们很怕希运大师似的。”贺儿紧锁眉头苦思冥想。

“之前还说了些什么啊?”朱大有些着急了,催促她继续说下去。

“想起来了!那个大平脸说这些计划都是什么相爷和郑将军出的。”

朱大忍不住低声嘟囔了一句,“真是胸大无脑啊。”

万幸桌上的人声嘈杂,他的声音又小,贺儿没有听清,还莫名其妙地问:“你说什么?”

“我说你挺有头脑!”

老人的酒劲也上来了,在旁边帮腔道:“他是这么说的,你聪明,记性好!”

姑娘脸皮薄,受异性夸奖便一抹绯红飞上面颊。

“哎呀!我差点忘了,他们临走时说要去扬州,有什么两全其美的计策。”贺儿终于想起来了。

“去扬州还有计策。”张祜重复着,只见他二目突亮,头顶白雾蒸腾,情急之下所喝的酒都化为蒸气了,“不好,他们没回新罗,去扬州了。主上慕容台正在扬州,他们是冲着他去的。”

芰荷不解地问:“慕容台在扬州,新罗人是怎么知道的呢?”

老人痛苦地捶着自己的脑袋,追悔莫及地说:“都是我轻信了他们,那个阎长说要拜见主上,我就信以为真,这不带着他们去扬州啦。”

贺儿劝解着他:“事到如今,后悔也于事无补了。嗨,你就是太容易上当,心眼太实了。”

张祜放开拄着头的双手,无助地看着她求证道:“你也说我没心眼,发夯哒!”

朱大腾地挺身而起,斩钉截铁地说:“为今之计是赶快追上他们,以防他们又使出什么卑鄙伎俩,伤害到慕容先生。”

“对!这孩子说得对。贺儿,他是你家的伙计吗?能不能转让给我。”张祜向朱大投去欣赏的目光。

京口离扬州确是很近,跨越长江,从扬予(江苏仪征)或瓜州两个口子任选一个,转入大运河向北行进就是了。

这条水路早在吴王勾践伐齐时就有,那会儿叫它邗沟。邗沟入长江为邗口,入淮河为末口,其水道曲折浅涩,只通小舟,不通大船。隋文帝开皇七年,为兴兵伐陈,文帝动用淮南民工十余万,依邗沟故漕为根本,将错综分散的水道加以修整疏导,打通了扬州至山阳(淮安)之间的这段河道,取名为山阳渎。

到了那位”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的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他发恢弘之志,修通运河、西巡张掖、开创科举、三征高丽,重开东汉广陵太守陈登开凿的建安故道,扩宽取直,使南北交流更为便捷。

又有本朝开元年在扬子镇以南凿通伊娄河,可经瓜洲直入长江,从此,瓜洲运口与扬予运口并用,成为贯穿南北的漕运大动脉。

由金陵渡去扬州走瓜州更近一些,尤其是在这江心只闻涛声,两岸漆黑,四野无涯的深夜里。

“北在哪儿呢?怎么找不到北了!”摇橹的船工茫然了,无助地大声喊着。

船头的船老大也在抱怨,“刚才还皓月当空的,这怎么说大雾弥漫就弥漫了?”他四下里张望着,“瓜州渡口在那个方向呢?这半夜三更地横渡大江我可是头一遭啊!”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有些雾气,没有月亮就找不到北啦?什捂拔嗦!”说话的是张祜,他和周陌走出舱来,站在船头望着前方。

“听我的,我这儿熟着哩,往左!再向右,去取几个灯笼来,高高得挂上去,可别和江里的船碰撞上啊。”

船老大答应着进去拿出几个大灯笼,攀着桅杆爬上去逐一挂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