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自从崤之战失败后,与晋国彻底成了仇人,大战不多,小战不断。
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战
公元前624年,王官之战
公元前620年,令狐之战
公元前615年,河曲之战
公元前594年,辅氏之战
可以说,秦国胜少负多,处于绝对劣势。
他们知道自己实力有限,手下也没有可靠的小弟,无法打败晋国,于是与南方的楚国联络,结成稳固的同盟又与北狄联络,把晋国的后方闹得鸡犬不宁。
公元前582年冬,趁着诸侯对晋国不满,秦国再次联合白狄,讨伐晋国,但并没有形成太大伤害。
公元前580年,晋厉公正式即位的第一年,以稳定为主,他也不想发动战争除了准备与南方的楚国结盟,他也准备与秦国搞好关系。
刚上台,和为贵。
经过互访交流,两位国君达成一致,准备冬季在令狐今山西临猗西举行一次友好会盟。
这个地点选择的有点儿问题,因为这里是秦国的伤心之地。当年赵盾改立晋灵公后,不顾道义,言而无信,在这里偷袭秦军,让他们损失惨重。
这里埋葬着许多秦军战士的尸体,他们死的很冤枉,虽然过去许多年,难免让秦国人想起那场不堪回首的战役。
为了表示诚意,晋厉公提前到达黄河边迎接。他对秦桓公还是很有好感,毕竟,秦桓公曾抛弃积怨,本着治病救人的原则,派遣医缓给父亲晋景公看病。
但是,秦桓公却临时改变主意,不渡黄河,只派代表史颗渡河,在黄河东与晋厉公结盟。说句心里话,秦国人不相信晋国,昔日被偷袭的惨剧还历历在目,岂能再次上当?
晋国无奈,只好派出郤犨渡过黄河,与秦桓公结盟。
作为使者,郤犨还是有他的优点,东方的外交,基本都交给他负责这次与秦桓公结盟,派他前去,确实看重他的外交能力,郤犨完成的也很到位。
虽然彼此书面结盟,终究缺乏诚意,黄河,成了秦、晋无法逾越的鸿沟。
面对这个结局,当时的士燮说:“这样的结盟有什么好处呢?双方斋戒结盟,是为了表示信用。约定会见的地点,就是信用的开始开始就充斥着不信任,结局还能好吗?”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不必交往国与国之间没有信任,一切免谈。就好比跟强盗海誓山盟,有必要吗?
果然,秦桓公回去后,就立刻撕毁了盟约。
公元前579年5月,晋与楚在宋国的西门会盟,倡议消弭战争,这两大巨头的决议,突然就改变了天下的形势。
这不是秦国想看到的。他们打不过晋国,至少还能看着楚国与晋国对抗楚国的胜利,对秦国也是一种安慰,一种鼓励,故而与楚国靠拢,时刻盼望着楚国获胜。
如今,晋楚结盟,一致对外,秦国被彻底孤立。
晋国就是他们最大的敌人,楚国,则是他们最重要的盟友,必须破坏他们的盟约。
此时长狄、赤狄已经灭亡,唯有白狄尚且猖狂。
公元前579年秋,秦国指使白狄袭击晋国,同时要破坏晋、楚的同盟。
白狄趁着晋国去参加会盟,偷袭晋国,取得局部的胜利胜利后,他们狄性难改,只顾庆祝,疏于防范。秋季,晋国在交刚不详,或在山西隰县附近大败白狄。
秦国又联络楚国,邀请伐晋。楚共王碍于西门之盟,并没有出兵,这一消息,很快传到晋国人耳朵里。
秦、晋关系,再次紧张。
南方的楚国已经摆平,减去一个强劲对手,晋厉公终于可以把重心转向西方的秦国。崤之战后,晋国一直陷入秦、楚的两线作战,甚至还有北狄、齐国的威胁,霸业受到严峻挑战。
如今赤狄已灭,齐国归顺,楚国订盟,晋厉公下定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秦国,这就引出了秦晋又一次大战麻隧之战。
公元前578年春,晋厉公州蒲决定伐秦。
这次出兵,他邀请了齐、鲁、宋、卫、郑、曹、邾、腾,几乎能邀请的都邀请了。但是,楚国没有参加,也不可能参加。
3月,晋厉公装模作样,率领诸侯,先去王室朝拜。一者表明自己很尊王,再者希望得到王室的支持,给自己伐秦的权力,这样就名正言顺。
虽然只是顺道来打个招呼,明显不是真心实意来问候,周简王看到这么多诸侯来报到,虚荣心得到满足,也十分高兴。派刘康公、成肃公参加伐秦。
成肃公在社神庙接受祭肉的时候,一点儿也不恭敬。
刘康公说:“百姓得到天地的中和之气而降生,就是所谓的生命。君子勤于礼法,小人竭尽力量勤于礼法莫过于恭敬,恭敬在于祭祀神灵。国家大事,在于祭祀和战争,祭祀有分祭肉之礼,战争有受祭肉之礼,这是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