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53章 麻隧之战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灵交往的大节。成子表现懒惰不恭,恐怕回不来了。”

成肃公,真的没回来。

晋厉公现在相当得意,又是汇合诸侯,又是朝拜周王,又是讨伐秦国,忙的不亦乐乎。诸侯都跟着晋国跑了,却让楚国备受冷落,楚共王心底难免酸溜溜的。

4月,晋厉公先派吕相去面见秦桓公,传达自己的口谕,即是绝交,也算挑战。

这位吕相,原本是魏氏,魏锜的儿子,因封地在吕,也称吕相。魏氏另外一支,被封在令狐,前文也介绍过,称令狐氏。

吕相带去的长篇大论,可以说把秦晋关系,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大致意思是:昔日晋献公、秦穆公勠力同心,结成秦晋之好秦穆公与晋惠公的韩原之战,最终反悔,迎回晋文公双方联和伐郑,秦国却有始无终,背叛盟友晋文公去世,秦国袭击郑国,灭掉滑国,因而有了崤之战秦康公是穆姬所生,却要谋害公室,颠覆晋国,因此有了令狐之战此后不知悔改,又进入河曲,夺我王官城,因此有了河曲之役趁着晋国有北狄的祸害,秦军又出兵骚扰晋国边境,因此有辅氏之役如今,刚刚有令狐会见,秦国就唯利是图,联合北狄和楚国,向晋国发难。楚国人讨厌秦国的反复无常,把一切公布出来,以惩戒言行不一的人。诸侯听了,都痛心疾首,来与我国友好。如果秦国能顾念诸侯,与我们结盟,这是我们的愿望否则,恐怕不能率领诸侯退走。请认真考虑!

成语勠力同心、痛心疾首、同好弃恶,最早就出自这里。

战争,是没有道理可言的。侵略能被粉饰成拯救,恶魔能被美化成如来。

吕相振振有辞,几乎把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秦国,秦国成了一个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不仁不义的国家。如果不了解历史,单凭着一封书信,一定会认为秦国十恶不赦。至少韩原之战、令狐之战,都是晋国的责任。

这次开战,晋厉公亲自带队,率领上、中、下三军,外加一支新军:

中军帅:栾书

中军佐:荀庚

上军将:士燮

上军佐:郤锜

下军将:韩厥

下军佐:智罃

新军将:赵旃

新军佐:郤至

自从公元前588年晋景公建立六军以来,史书并没有说明,什么时候裁军。军队太庞大了,而且都是家族式,各家族的势力尾大不掉,已经对君权产生严重威胁。

有人认为,灭掉赵氏,就是为了削弱这个最大的家族同时,很可能裁军,从六军十二卿减少为四军八卿也有人认为,到了晋悼公,才减少为四军八卿。

总之,晋厉公这次率领的是四军八卿。

此时虽然赵氏被灭,但赵穿的后代并没有受到影响,赵旃终于实现自己的愿望,统帅新军。

另外,当了十年俘虏的智罃,被提拔起来,担任下军佐郤氏郤锜、郤至入选八卿,郤犨虽然没加入卿的行列,权力很大,为时也不远了,这仨人被称作三郤。

另外八个国家,有强有弱,真正的主力,还是晋军。孟献子看到晋国的军队上下团结一心,认为晋国必将获胜。

公元前578年5月初4,晋厉公率领诸侯的军队,在麻隧今陕西泾阳县南摆开战场,准备与秦军大战。

此时的秦军,即不占有道义,更不拥有实力,结果被打的大败。晋军俘虏了秦军的将领成差和不更爵位女父回国。

大军接连胜利,不料曹宣公病逝于军营,导致曹国内部争权夺利,血流成河。

诸侯在新楚不详迎接晋厉公,大军渡过泾水,一直到达侯丽今陕西省泾阳县西南才返回。

回师途中,成肃公死于瑕地,刘康公的预言成真。

郑成公跟随晋国伐秦,内部也出了问题。6月15日,当年另立新君失败的公子班,趁着夜色进入郑国都城,想进入祖庙,没有得逞,军队驻扎在市场上,大开杀戒。17日,子驷率领国人在太庙结盟,杀死了公子班。

麻隧一战,让秦国损兵折将,二十多年不敢出兵伐晋。

现在,齐、秦、赤狄,都被打败,晋国士气旺盛。南方的楚国,似乎有点醒悟:和平条约是签订了,诸侯却都跟随了晋国而自己的盟友秦国,却受到沉重打击同时,附近的吴国也总来骚扰。

这不对头啊!楚国一无所获,还损失盟友。宋、卫、郑三国,更是心甘情愿投入晋国麾下。

楚共王并不介意,但是,司马子反非常不甘心。因为当初华元商议弭兵,楚共王与子重都知晓,唯独他子反,成为了局外人。

他要掀起新的仇恨,挑起新的争端,晋、楚的第三次大战,即将来临。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