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析公的计谋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不退,整夜大呼小叫,搞得楚军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整日神经兮兮,骂声一片。

这是打仗吗?扰民啊!

最后,楚军实在不胜其烦,防,没法防;撤,必须的,否则简直要崩溃了。最可怕的是,万一哪次晋军来个真的袭击,楚军可就惨了。

权衡再三,令尹子重决定——撤。

他们撤了,可把蔡国和沈国坑苦了。栾书并没有努力追击楚军,而是把目光瞄向楚国的小弟,蔡国和沈国;晋军直接入侵蔡国,然后袭击沈国,还俘虏了沈国的国君。

楚军整天被骚扰,撤退实属无奈之举。

蔡国和沈国已经跟随楚国许多年,是楚国的铁杆支持者,不能放弃。于是,楚国又派遣公子申和公子成,率领申县和息县的军队,前去救援,在桑隧(蔡国边邑,在河南省确山县东)摆开阵势。

此时,晋军内部强烈要求开战,特别是赵氏家族的赵同、赵括兄弟俩,亲自请战。他俩是赵盾的弟弟,还有一定的晋国公室血统(母亲是晋文公女儿),‘邲之战’失败后,并没有被追究相关责任,只有先縠成了替罪羊。

当时晋军形势一片大好,完全可以乘胜追击。栾书一时不查,准备答应,但是,有三个人立刻站出来反对。

这仨人可不一般,分别是中军佐荀首,谥号为庄,也称智庄子;上军佐士燮,谥号为文,也称范文子;新军主帅韩厥,谥号为献,也称韩献子。

论智慧、地位、资历,这三位绝对属于晋国一流,若非他们淡泊名利,根本轮不到栾书执掌中军。

他们认为:本来是要救援郑国,由于楚军的撤离,晋军才到达这里,现在跟楚军正式开战,不理智。激怒楚国,不敢保证必胜;即使胜利了,也只是打败楚军两个县的兵力,不光彩;如果失败,那耻辱可就大了,后果很严重。

栾书虽然不擅长指挥作战,却属于一流的政治高手,知道审时度势。一看这仨人反对,自己再权衡利弊,果断决定——撤。

楚与晋,各自撤退一次,也算平手。

当时,军中叫嚣开战,洗刷‘邲之战’耻辱的将领很多。有人还提出:“圣人的观点应该和大众一样,所以才成功。十一个辅佐的(六军十二卿),现在只有三个反对,为什么不好好斟酌一番?”

栾书什么人,他可不像荀林父那样优柔寡断,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他有自己的主见,决定权在自己手中,既然决定,轻易不会改变。

他说:“只有好事,才服从大众。现在有三位大臣的意见相同,三人成众,听从他们不是很好吗?”

至少,栾书的果敢和决断,达到了作为元帅的标准。

这次的晋楚对峙,虽然最后和平收场,终究是晋国占了上风,楚国并没有收回郑国。

对于栾书的听取建议的做法,受到不少好评。成语‘从善如流’,最早就出自这里。

一切并没有结束,公元前584年秋,楚国令尹子重再次伐郑,晋国再次出兵救援。关键时刻,楚国的后院出了麻烦,吴国造反了。申公巫臣给楚国后院楔下一颗钉子,趁着楚军北上,吴军袭击了楚国的州来(今安徽凤台),子重不得不率军千里救援。

郑国则趁机包围小股楚军,并且活捉了一个人,把他作为礼物送给晋军。此人的名字,许多人都不知道——钟仪,晋军带着钟仪回国,成就了一段‘楚囚’的佳话。

公元前583年,栾书再次侵蔡,紧接着侵楚,打败了申、息两地的军队,俘虏了申骊。

郑成公亲自汇合晋军,不敢再投靠楚国。

为了一个郑国,晋、楚争来争去,小摩擦连续不断,彼此势均力敌,谁也不会轻易认输。

天下百姓盼望着和平,晋、楚却在酝酿着战争,就在这纷纷扰扰之中,春秋‘第一次弭兵大会’即将到来。然而,晋楚之间的第三场大战,也为时不远。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