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这位析公,还要回到大约三十年前。
公元前613年,楚国斗克、公子燮之乱,劫持了登基不久的楚庄王。后来俩人被杀,楚庄王重新执政,析公受到牵连,不得不逃亡晋国。
至于析公的家庭背景,犯了什么重要错误?史书没有记载,至少他是楚国的贵族。
其实,逃亡晋国的楚臣不少,他们对晋国有巨大帮助。这位析公,按照时间排在第二号,与早期的王孙启,后来的苗贲皇、雍子、申公巫臣,可以称得上是春秋时期楚国‘五大叛国者’,也成为楚才晋用的典型代表。
析公逃亡到晋国,被待为上宾,常常跟在晋君的戎车后面,作为主要谋士,时刻谋划楚国。
再说郑悼公,由于楚共王刚正不阿、公平断案,判定郑国败诉,还抓了郑国的两个大臣,让郑悼公很没面子,回去后不考虑后果,毅然投靠晋国。
如果别的国家投靠晋国,还可以容忍,郑国背叛,绝对不能容忍。郑悼公的做法,就像在滚烫的油锅中倒入一勺水,让稍许平静的南北争霸,再次掀起波澜,许多战士,许多国家,许多无辜的百姓,都被卷入其中。
自从楚庄王去世后,楚共王年纪小,无法争锋中原,甚至没有出兵救援齐国,眼看着楚国的霸业江河日下。
郑国地处南北要冲,牵扯到霸主的地位,楚共王继承楚国大业,虽然年轻,也是雄心勃勃。他可不想当个败家子,即使不能独自开创王朝,也不能丢掉父亲打下的江山。
所以,必须要收回郑国。
公元前585年秋,几乎是鲁国伐宋的同时,楚国令尹子重(公子婴齐),率军直抵郑国。一者救宋,更重要的是,惩罚背叛的郑国,夺回争霸的主动权。
郑国刚刚来投靠,晋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晋景公派遣中军帅栾书率军救郑。双方在郑国的绕角相遇,两个超级大国的军队,再次磨刀霍霍,准备厮杀。
先介绍一下晋国主帅栾书,他是栾枝的孙子,栾盾的儿子。栾氏原本是晋国的老牌公族,姬姓,在晋国盘根错节势力雄厚,是‘六卿’中的常客。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88年冬,郤克最后一次露面,就没有了消息。公元前587年冬,晋国伐许救郑,栾书取代了郤克的位置,首次担任中军帅。
很可能,郤克病重或病逝。
从一个下军将,直接提拔为中军帅,一步迈过数重山。中间隔着荀首、荀庚、士燮,都是晋国一流的人物。唯一比栾书更牛的就是先轸,从下军佐直接提拔为中军帅,但先轸可谓名副其实,公认战功赫赫的‘春秋第一帅’。
排兵布阵似乎并不是栾书的特长,‘邲之战’、‘鞍之战’他都参加了,史书从来没有描述他的战功。
但他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团结大众,能够决断大事。每次战役,他都坚决支持中军帅,很有大局观,这是搞政治的必备条件。
所以,沉寂下游不要紧,只要你有那个实力,连跃十级也不算什么。
晋楚双方对峙于绕角,大冬天的,也不主动开战,仿佛就是比一比看谁更耐寒。在这一方面,身居北方的晋国,更具有优势,但楚国人也不是轻易服输的。
关键时刻,楚军主动撤退了,这可不是楚国的作风。
不是楚国不作为,实在是有个人,对楚军太了解,把楚军折腾的很惨。这个人,不是早期的王孙启,不是逃到晋国的苗贲皇,不是雍子,不是申公巫臣,而是早期逃亡到晋国的另一个人物——析公。
楚国,把这五人害苦了;这五位,也把楚国折腾惨了。
析公作为重要的谋士,来到战场第一线,与楚军遥遥相望。按理来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但析公的眼里没有激动的泪,只有喷火的恨。
晋国本来也不想与楚军硬碰硬,毕竟,大家实力相当,打起来十分惨烈,谁都伤不起。
所以,两军静观其变,谁也不愿意主动出击,晋军甚至有率先撤退的打算。因为晋国距离遥远,跟楚国耗不起,时间长了,必然不利。
眼看复仇良机来临,析公岂能放弃。他太痛恨楚国,太了解楚军,机不可失。
他对栾书、荀首等高级将领一再强调,不能撤退,不能撤退。理由很特殊:楚军不厚重,容易被震动。如果晋军同时敲响许多战鼓,发出震耳欲聋的战斗声,在夜里袭扰楚军,他们必然会逃走。
这招可挺损,也就析公能想出来,后来被许多战术大师运用。
‘邲之战’已经过去了十余年,晋军心中怀恨,栾书接受了这个建议。一到半夜,楚军刚刚睡熟,晋军这边就敲锣打鼓,喊杀声震天;等到楚军睡眼惺忪地整顿好军队,却没有见到晋军一个人影。
第二天半夜,晋军又这么干,一夜数次,楚军不得安宁。
几天下来,楚军战士眼圈通红,身体瘦了一圈。战又不战,退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