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虞我诈,贬义,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你欺骗我,我欺骗你,彼此互相欺骗,谁也不欠谁。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么简单的四个字,也不是这个意思。
解扬冒着生命危险,把一个假消息传递给宋国人,总算完成了艰巨的任务,昂首离去。宋国人得到一个感人的假消息,吃了一颗定心丸,防守更加卖力,楚军毫无办法。
而且即使没有晋国救兵,也不能轻易投降,保家卫国,虽死犹荣。
公元前594年5月,楚军还没有攻下宋国。
一场战争,已经持续八个多月,耗时如此之久。宋国依仗城墙,日夜坚守,楚军攻城不利,损失很大;时间长了,军士难免抱怨,庞大的楚国也吃不消,楚庄王准备撤军。
当初为了替申舟报仇,盛气而来,如今却要丧气而归。堂堂楚国,一代霸主,收服不了一个宋国,这跟打了败仗没什么区别。
眼看大军收拾行装,即将回撤,这时,申舟的儿子申犀站了出来。他跪在楚庄王战车前,几乎就是质问的口气:“当初我父亲知道出使必死,也不敢废弃王命,难道大王忘记昔日的诺言了吗?”
一句话,问的楚庄王再次哑口无言。前面刚刚被解扬嘲笑无信,今日如果撤军,又是对臣子失信。
唉!只因一念之差,到如今进退两难。
恰好,老臣申叔时正给楚庄王驾车,眼看国君无法收场,他立刻为楚庄王分忧,提出一个办法:“我们整顿军队,修建房屋,让士兵到地里种田,宋国人一定害怕而归顺。”
打到这个地步,双方已经各尽其能,筋疲力尽,弹尽粮绝,实在没什么更好的办法,就差用牙咬用头撞了。
做出打持久战,长期围困的假象,威慑宋国,好策略。
宋国人太顽强,如果撤兵,不仅失信于臣下,昔日士兵的性命,白白浪费。
楚庄王也实在无奈,试一试吧。立刻派工兵修建房屋,派军队开展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楚国大军不再练兵,不再攻城,而是开始吹号角,盖房子种地,反客为主,赖着不走了。
这一招让宋国人非常恐惧,比战场血战还可怕。
现在的宋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无力再战。晋国的救援大军,这么长时间没有到来,显然不可能再来,我们,被晋国人骗了。可恶的解扬,冒死给了我们一个假消息。
灭国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宋国,城内人心惶惶。
危急时刻,一个人站了出来,就是那位被司机羊斟出卖的元帅——华元。
楚国大军如此大张旗鼓伐宋,起因是宋国杀死了楚国使者申舟(虽然楚国无礼);而杀死申舟的主谋,就是力排众议的华元。
现在,楚国摆出长期围困,不灭宋国誓不摆休的架势。
别说围困,即使再打下去,宋国将面临灭顶之灾。晋国已经没指望了,如果不想点其他特殊办法,真要面临灭国之危?华元知道,自己一时意气用事,杀了申舟,如果真的因此导致宋国灭亡,那自己就是千古罪人。
爱国的热情,是一种无穷的动力,更激发出人的潜能。
华元决定,拯救宋国,虽死无憾。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了一个办法。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孤身一人,潜出城外,竟然偷偷混入楚军大营,然后摸进了司马子反(公子侧)的营帐里。
子反,就是公子侧,楚庄王的弟弟。他有个坏毛病——嗜酒,将来他会因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此时的司马子反,长期离家在外,每天负责军务,不知喝多了,还是太累了,正躺在营帐呼呼睡大觉呢。华元进入他的营帐,悄无声息,竟然没有任何阻拦,可见围城久了,军纪涣散,缺乏警惕。
这次大战,实在出乎意料,时间太长了。楚军实力强大,却比宋军疲乏,整天居住野外,吃不畅快,睡不舒服,加上思念亲人,内心产生了惰性。所以,能放松就放松,能偷懒就偷懒,楚军,早已麻木了。
子反管理如此松散,如何治理军队?注定要付出代价。
华元进入大营,直接登上了子反的床,几番摇晃,终于惊醒了梦中人。他睡眼惺忪,稀里糊涂地,在自己的营帐里成了俘虏,从此也算名垂青史。
华元偷入楚营,是否携带武器?《春秋三传》、《史记》的记载虽然略有不同,但是都没有记载他携带武器,或者说根本没带匕首;但这又不合常理,所以《东周列国志》中,华元袖藏匕首,劫持华元,但很快也收起。
敢孤身独闯楚营,这位华元,也算浑身是胆。
不过,他此来的目的,不是要杀人,只想迫使楚国签订和平条约,要求他们退军。否则,子反的小命价值有限,自己怎么没的都不知道。
既然劫掠子反,必须坦诚相告,以化解燃眉之急。
华元没有隐瞒,很敞亮地告诉子反,宋国内部已经惨不忍睹了,互相换着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