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吃,劈开尸骨当柴烧,(易子而食,析骸以炊);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求和,但也不能签订城下之盟,那是耻辱,跟灭国一样;只要楚军撤退三十里,再签订盟约,宋国一定唯命是从。
成语故事‘易子而食,析骸以炊’,就来自这里。这次伐宋的战斗,可谓惨烈至极。许多年以后,人们谈起这次战斗,依然毛骨悚然。战争,实在太残酷了,人吃人啊!
只因一时狂妄,为了一个人复仇,却害死了更多的人,这不是楚庄王的风格。
这次伐宋之战,前后都没有提到令尹孙叔敖。据推测,很可能,他已经去世,否则如此漫长的战斗,孙叔敖一定会诚恳进谏,不至于打到如此惨烈的地步。
司马子反被吓坏了,盯着寒光闪闪的匕首,根本不敢反抗。当他听说宋国已经‘易子而食,析骸以炊’,大吃一惊;其实,楚军也很疲惫,粮食不多了,军心有些涣散,一切都是在作秀。
所以,子反就与华元盟誓,答应撤兵。
他是楚国司马,国君弟弟,国家的三把手,没有资格独自决定如此大事;然而,在大哥楚庄王面前,他相信自己的话还是有一定分量的。
唯一让人不满的是,两个臣子,竟敢代替国君,私自决定国家大事。孔夫子不满,记载: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春秋公羊传》记载,略有差异。此时的楚军,也是疲惫至极,只剩下七天的口粮。如果七天之内拿不下宋国,就准备撤军回国。
子反登上土山,查看宋国内部情况,华元看见了,也登上土山与他相见。然后,华元跟子反说了宋国的惨状,子反也跟华元说了楚军的情况。
子反回去后,跟楚庄王说了楚国的惨状,并且告诉楚庄王,已经把楚军只有七天粮食的情况,也告诉了华元。
楚庄王很生气,这是军事机密,怎能告诉敌人?
子反说:“宋国那么小的国家,还有不欺骗国君的臣子,难道楚国就没有嘛?”楚庄王依然决定,盖好房子,占领宋国再回去。
子反很不高兴,说道:“那么请国君住在这里,我要回国了。”
楚庄王一看,没办法,只好班师回国。
《左传》则记载:听了子反的汇报后,楚军退兵三十里,与宋国签订了盟约,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我无尔虞,尔无我诈。
意思就是我不欺骗你,你也不欺骗我,大家以诚相待。
后人传来传去,把最关键的‘无’字传没了,简称‘尔虞我诈’,含义则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你欺骗我,我也欺骗你。
虽然贬义,却也实实在在道出了世间人心的险恶。
盟誓之后,华元入楚国当人质。这虽然名声不好听,对于他这种人,却也是一次机遇。华元混迹官场许多年,遇到糟糕的事情多了,然而却屹立不倒,必然有其优点。比如‘大棘之战’,那么惨重的失败,毫发无损,可见他很不一般。
在楚国当人质期间,华元从上到下左右逢源,全体贿赂一遍,甚至包括楚庄王(礼物过后再谈);可以说,华元把做人质,当成了最佳的外交机会,借机在楚国私交不少好友,为第一次弭兵(消除战争)大会,奠定很好的基础。
楚庄王似乎也厌倦了战争,不再东征西讨,直到公元前591年病逝。
宋国的都城,就位于今天河南省的商丘,这次宋国都城保卫战,持续九个月之久,是历史上最早、最惨烈的围城战。
一千三百多年以后,唐朝末年的‘安史之乱’,这里再次爆发了一场持久大战,守城主将名叫张巡。这次大战持续十个月,最后弹尽粮绝,以至于吃人肉充饥。
河南,留下许多著名战役,留下许多名胜古迹,也留下许多感人的故事。河南人,真是命苦啊!任何朝代更替,都是小战不断,大战必有,都是战乱最惨烈的地方。
所以,请不要责怪河南人。
按照《史记》的观点,‘春秋五霸’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跟楚庄王。如果这样,那么辉煌一时的‘五霸’到此结束;但是,整个‘春秋时期’,还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呢,几乎占据一半,岂能就此平淡收场?
秦穆公在西戎称霸一时,没有争锋中原;宋襄公不过是一位过客,难称霸主;未来还有两位重量级人物: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
他们,绝对配得上‘霸主’的名声。
楚庄王,作为春秋时期公认的一代霸主,他有英明神武的一面,却也有草率武断的一面,比如这次伐宋。不过,他的整体业绩,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