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挑战(一)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双方都以为将要和平的时候,楚军阵营却突然冒出一辆单车,直奔楚军阵营挑战。

车上三个人,许伯替乐伯驾驭战车,乐伯为车左,摄叔为车右。

这三位,纯粹的战将,平日默默无闻,这次作为先锋挑战晋军,豪气冲天。许伯说:“我听说单车挑战,驾车人要把车子驾驭的风驰电掣,旌旗斜倒,冲进敌营,还能安全返回。”

乐伯更加嚣张,大声道:“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左用利箭射敌,还能代替御手驾驭战车;驾车人下车整齐马匹,理好马脖子上的皮带,然后一起回来。”

眼看那两位勇气可嘉,摄叔不甘落后,发话了:“我听说单车挑战,车右冲入敌营,杀死敌人、割取左耳、抓住俘虏,然后回来。”

真是三个狂生,而且狂妄至极,一个比一个牛,视战斗如儿戏。随随便便就要冲入敌营,杀人抓俘,还要全身而退,真是视敌人如土鸡瓦犬,插标卖首。

敢狂,要有实力。他们就像当年的楚庄王一样,要一鸣惊人。

一辆战车,一杆大旗,一股烟尘,径直冲入晋军大营。远处箭射,近处刀砍,乐伯还腾出空闲,下车整理马匹;摄叔则杀死敌人,割下左耳,还抓了俘虏;许伯驾驭战车,风驰电掣,然后全身而退,只留下身后一阵烟尘。

嚣张!太嚣张了!一辆单车三个人,就敢冲入数万晋军大营,还有闲暇整理马匹。冷兵器时代的英雄形象,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这是挑衅,是蔑视,是侮辱。

说实在的,楚庄王根本就不想和谈,作为一国之君,岂能与它国臣子盟约?派出和平使者,不过是个幌子,向诸侯表明,楚国要和平,晋国要战争;派出挑战者,就是要故意激怒晋军,挑起他们内部的矛盾。

战争,就是这样,明面上和谈,争取舆论支持,博得好名声;背后该打则打,该偷袭则偷袭,一点不耽误。

三个人的狂妄之举,彻底激怒了晋军,如果让他们活着离开,传出去那是奇耻大辱。晋国派出大队人马追赶,左右包抄,眼看三人即将陷入包围。

乐伯不慌不忙,弯弓搭箭,左边射马,右边射人,真是箭无虚发,晋军左右翼都不敢前进。

虽然他射术很高超,但是,他还不是春秋第一射手。第一射手也是楚国人,名字叫养由基,号称‘养一箭’,射敌不用第二箭,他此时已经担任右军统帅的车右。

许伯、乐伯、摄叔已经达到目的,急匆匆撤退。虽然乐伯箭无虚发,但是,追兵太多,最后只剩下一支箭了。这支箭,不是特意留给自己的,战场自杀,那太丢人。不过这支箭,只能射一个敌人,他还没有一箭射一群的本事。

如果射出去,那就等着当俘虏吧,比战死还丢人。

眼看形势危急,突然,附近蹿出一群麋鹿。麋鹿,也称‘四不象’,《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然而,这种国产动物,清末几乎被猎绝;后来‘八国联军’入北京,把皇家园林中的麋鹿全部抢走;近代,才从英国引渡回来。

古代的生态环境太好了,大大小小的野生动物到处都是,麋鹿更是漫山遍野。如今即使制定各种法律,不断打击教育,竭尽全力去保护,也阻止不了各种动物的灭绝。

乐伯用最后一支箭,瞄准了一只麋鹿,一箭射倒。然后,摄叔捧着麋鹿,送给晋军一个叫鲍癸的头领。就像给朋友送礼物一样,客气地说:“由于今年还不到季节,该赠送的猎物没有来,只能以此作为送给你们的伙食了。”

古人注重礼节,见面礼不是钱财宝贝,而是飞禽走兽,最常见的就是大雁、羔羊等。

鲍癸完全可以不吃这一套,完全可以下令继续进攻,因为这是战场,前方站着的是敌人。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如果真那样,那么这三个人很可能回不去了。战场上,只不过活捉或者杀死几个挑衅的敌人,很寻常的小事而已,史学家不会为此浪费笔墨,而历史也不会留下鲍癸的一点痕迹。

但是,历史能流传下来的小人物,往往都做了出人意料的决断。

晋军要继续追击,鲍癸阻止了手下人,他只说了一句话:“他们的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都是君子啊!”

人家如此礼貌,我们不能野蛮,也讲究点君子风度。就凭这一句,《左传》留下了鲍癸的名字,虽然只是一笔带过,也足以慰藉平生。

楚国的三位勇士,就这样全身而退。

战争,不是只有胜败、生死、血泪,更需要的,是道义。有时候,不需要挥舞着大刀,在血腥的战场上,野蛮地厮杀。讲究点礼节,讲究点人性,也许会产生特殊的效果。

两次派出和平使者,却又派人单车挑战,故意激怒晋军,跟‘城濮之战’先轸戏耍成得臣如出一辙。

和平,有时候被当成一个幌子,往往成为野心家发动战争最好的利用工具。

这次挑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