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优柔寡断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晋军这一渡河,终于成全了楚庄王,不仅报了城濮之仇,也成就了他的霸业。

违抗元帅命令,私自渡河作战,荀林父完全可以申明军法,治罪先毂,甚至斩首都不过分。然而,他顾虑人情关系,并没有施行军法,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继续让先毂担任中军佐。

自己不像个元帅,谁还能把你当做元帅?

连一个先毂都压不住,还怎么率领三军?这是战场,不是社交场,情面、软弱、纵容,只会葬送一切,葬送战士们宝贵的性命。

韩厥呢?作为一位‘正直’的司马,没有执行军法。

楚军驻扎在管邑(管叔鲜的封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郑州一带,两军相距大约三十公里。

这时,晋军迎来一位郑国的使者,他的名字叫皇戌。郑国已经投靠楚国,来此何干?其实,他此来的目的,就是给晋国打气,鼓励他们,勇敢作战,一定能打败楚军。

他例举三条优势:

楚国多次胜利,已经产生骄傲情绪,疏于防备;

楚军在外很久,师老兵疲,军心涣散,内部思想不统一,早有撤退的打算;

郑国跟从楚国,是为了保存社稷,纯属无奈之举;如今只要晋国进攻,郑国愿意作为后继部队,一定打败楚国。

此话当真?真伪难辨。其中一些观点,确实很正确,比如‘师老兵疲’、‘观念不一’等。但是,郑国可靠吗?真的是被迫投降楚国吗?能配合晋军吗?

跟今天的骗子一样,抛出极大的诱惑,等着贪婪的人上钩。

先毂就是一个贪婪无度、没有头脑的人。听了皇戌的话,也不衡量利害,兴奋地说道:“败楚服郑,就在今朝,一定要答应他。”昔日城濮之战的辉煌,在向他招手。

下军佐栾书,虽然年纪轻轻,颇有见识。

他坚决反对,说道:“自从楚国灭庸以来,楚君没有一天不告诫百姓和军队,内部和睦,时刻警惕;先大夫子犯(狐偃)曾经说过:‘理直气就壮。’我们进军,并不占理;而且子良,是郑国杰出人物;潘尪,是楚国地位崇高的人物;潘尪入盟,子良为质,说明郑国与楚国亲近。如今劝晋国作战,我们胜利就归附我们,我们失败就跟随楚国,这是拿晋国当祭品。他们的话不可信。”

这话分析的非常透彻,一语中的。郑国早已被双方折磨惨了,会有那好心帮助晋国?他们被打怕了,派使者前来,很想看着这两大霸主真正决斗一场,分出雌雄,也好决定到底跟从谁。

赵氏家族的赵括、赵同却说:“大军前来,就是为了寻找敌人。战胜敌人,得到属国,还等待什么?彘子(先毂)的话是对的。”

这两个没头脑的家伙,根本不知道赵氏的危机,却在这种场合妄下结论。

荀首说道:“赵同、赵括的话,是一条取祸之道。”

赵朔是赵盾的儿子,位居下军将,颇有见识,说道:“栾伯的话好啊!按照他的话,晋国一定能长久。”

晋国绝对有人才:栾书,未来的中军帅;荀首,未来的中军帅;可惜赵朔,‘邲之战’后,就没有了他的消息,《史记》则记载,‘下宫之难’,他宁可陪葬,也不逃避。

都到了这个时候,荀林父依然犹豫不决,还在观望。也不明白他在等待什么,作为统帅,既不采取果断措施,统一思想,又不设谋定计,准备决战。失败!

这不是带队旅游观光,不是主持一场大型文艺晚会,这是你死我活的战场,浪费时间,就是谋害战士的生命,搞不好要累死三军。

也许,他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刚刚担任元帅,还不习惯这种感觉,不清楚自己的权力有多大。其实,他很早就当过中行将,也不算‘菜鸟’,如今升任三军元帅,反而不知所措了。

优柔寡断,注定要失败,注定要成全楚庄王,奠定他的霸业。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