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楚庄王为了争霸中原,与晋国早晚必有一战,怎么战?如何战?还差一个引线。
自从‘城濮之战’后,楚国一直被压制。楚成王无力东山再起,死不瞑目;楚穆王雄心勃勃,武力尚可,德行欠缺;称霸中原的重任,交给了楚庄王。
他也不负所托,蛰伏三年,先后平定周边叛乱,灭掉庸国,问鼎中原,清除内患若敖氏,可谓一鸣惊人;同时,联络秦国,结好齐国(派遣申叔时),瓦解了晋国在城濮之战中的两大盟友。
一切准备齐全之后,开始北上争霸。
楚国与晋国争来争去,一直处于下风。郑、宋、陈、蔡等小国,今天被晋国攻打,明天被楚国胁迫,几乎年年签订合约,近百年来,就没有消停的时候。
其中最倒霉的,就是郑国,由于地处南北要冲,永远是称霸必争的对象,故而战乱不断,比任何国家都惨重。
如果依附晋国,那就得罪楚国;如果依附楚国,那就得罪晋国。夹在两个争霸的大国之间,那窝囊气,真是受够了,要死的心都有。当年精心选择地盘的先祖姬友,根本没有想到,历史会这么演变,自己的子孙,如此多灾多难。
昔日郑庄公的辉煌,只能成为郑国人的回忆。
前面说过,晋国两次会盟讨伐齐、宋弑君之罪,都收取贿赂而还,惹得郑穆公心怀不满,最终背晋向楚,从此更不安宁。
公元前608年秋,晋赵盾率师伐郑,遇楚师于北林(郑地,今河南省中牟县西南张庄镇境内),楚军抓住了晋国的解扬,晋军撤退;冬,晋国再次伐郑。
公元前607年春,郑国公子归生,奉了楚庄王的命令攻打宋国。在‘大棘之战’中,宋军元帅华元,被自己的驭手羊斟出卖,当了俘虏,郑国几乎白捡一场胜仗。
夏,晋赵盾率师伐郑,楚斗越椒救郑,晋国内部不稳,赵盾主动撤退。
公元前606年春,新即位的晋成公,为了重振霸业,率军伐郑,迫使郑国结盟;夏,楚庄王不甘心,从洛邑问鼎而回,顺便攻打郑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公元前605年夏季6月,为了尝一口巨鼋汤,郑国内乱,郑幽公被杀。这一年,楚庄王灭掉若敖氏,铲除心头大患,北上争锋,势在必行。
公元前604年冬,楚伐郑盟陈,晋救郑伐陈。
公元前603年,楚伐郑,迫使郑国结盟。据《春秋左传正义》所说,‘厉之役’就发生在这次,郑国吃亏,郑襄公被迫结盟。但是,盟会之上,郑襄公突然逃归,害得楚国无功而返,多年难以得志中原。
由于史书没有‘厉之役’的详细记载,时间、地点都不是很确定。不过,‘厉之役’后,郑国的反复无常,让楚庄王很生气,多次伐郑,要教训反复无常的郑襄公。
公元前602年,由于害怕楚国讨伐,在公子宋的谋划下,郑襄公又投入晋国怀抱。
公元前601年,晋国忙于伐秦,楚国灭掉舒蓼,郑国总算平静一年。
舒蓼,成为第二十九个被灭的国家。
公元前600年冬,楚庄王痛恨郑襄公在厉地盟会后逃归,又投靠晋国,致使霸业难成,于是兴师问罪。
郑襄公率军在柳棼(郑地,不详)打败楚师,郑国人都很兴奋,只有子良满面愁容,叹息:“这是郑国的灾难,我们恐怕离死期不远了。”
一个小小的郑国,能打败楚庄王的军队,可见其战斗力不可小觑。
恰好,晋国郤缺率军救郑,楚师无功而返。楚庄王不甘心,一定要收服郑国,然后争锋中原。公元前599年冬,他再次兴师伐郑。晋国士会率领诸侯救郑,在颍北打败楚军,为了安定郑国,留下军士帮助守城。
楚庄王想称霸不容易,面对晋国,接连败北,不过损失似乎也不大,没有伤筋动骨。
公元前598年春,楚庄王亲自伐郑,到达栎地。
看看这些记录,南北双方为了霸业,导致郑国几乎连年战争,十年间没有消停的时候。
作为受害者,这样被夹在中间打来打去,郁闷。郑国的执政者子良愤怒地说:“晋国和楚国不讲究德行,只依靠武力。既然他们不讲信用,我们又何必跟他们讲信用?谁来就跟谁结盟。”
真是被逼的没招了,出此下下策。
楚国来攻打,就与楚国结盟;晋国来攻打,就与晋国结盟。反正都要被打,先屈服,解决眼前的危机再说。这种墙头草的做法,只能保得一时平安,次数多了,却把两位老大都给得罪,被折磨惨了。
郑国,缺乏一个正义、明礼、能言善辩之人。四十年后,子产当政,他将凭借自己的智慧,使郑国安全周旋于两个大国之间,保得二十年的平安。
公元前598年的夏季,由于郑国、陈国顺服,楚庄王举行辰陵(陈地,今河南省西华县西北)会盟,郑襄公、陈成公都亲自参加。辰陵会盟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