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又担心晋国讨伐,同时去侍奉晋国。
为了国家安宁,两面讨好也行,但是,内部却出现了分裂。
一个叫石制的大臣,想拥立公子鱼臣为国君,然后擅权专宠。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想高高在上,却又没什么治国之才,以出卖国家利益来换取自己利益的小丑。
这种人历史上数不胜数,本来不想提他,但历史不能更改,还不得不顺带一句。不过没关系,这种人的结局,大部分都很悲惨,他也不例外,正好树立个反面典型。
石制和鱼臣,暗中联络楚国伐郑,自己作为内应,迎接楚国大军。如果成功,愿意分郑国一半土地给楚国。
楚庄王称霸之心坚定,服郑之心不改。听说郑国跟晋国还藕断丝连,痛恨他们反复无常,正愁无法收服郑国,没想到得到这个喜讯。于是联络石制和鱼臣,兵发郑国。
公元前597年春,楚军伐郑,包围并攻打了十七天。
自从‘厉之役’后,郑国反复无常,楚庄王难以得志中原,为此非常愤怒。这次率领大军前来,下了很大决心,就是要彻底收服郑国,否则誓不回军。
连续的进攻,让郑国吃不消了,而期盼已久的晋国救援大军,一直没有踪影。此时的晋国,内部有点乱,关键是元帅郤缺去世,新上任的荀林父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功夫救援郑国?
晋国没指望了,自己想办法吧,老规矩——主动求和。
求和,并非派个使者、打个招呼、签个盟约那么简单。先请算命先生占卜一下,看看上天的旨意是什么?结果很不吉利。再次占卜,结果是去祖庙里痛哭和迁都比较吉利。
这个结论可不太好,迁都,跟灭国差不多,而且大军包围,如何迁都?于是,城里的百姓都聚集到太庙痛哭,守城的士兵听说后,感到国家将亡,命运难握,也在城墙上放声大哭。
整个郑国,哭声一片,惨不忍闻。
城外的楚军听到如此‘凄凄惨惨戚戚’的哭声,不禁跟着悲伤,就把情况报告给楚庄王。楚庄王很同情,不忍再进攻,下令退军三十里,希望郑国能主动派人来求和,只要顺服就行,也不想多造杀孽。
但是,郑国人已经占卜过了,求和不吉利,根本没想到楚庄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楚军撤退后,郑国立刻修筑城墙,重新组织,准备战斗。
这让楚庄王非常恼火,低头求和认错道歉都不会吗?于是,再次进军攻打。这次可不同往日,持续攻打了三个月,终于攻克郑国都城。楚军从皇门攻入,一直到达京城的大路上。
郑军再也没有了抵抗能力,晋国大军还没有踪影。
多少年来,郑国都城第一次被攻破,国家基本处在灭亡边缘。郑襄公非常伤感,痛哭流涕,郑国难道真的要灭亡在自己手中吗?
逃,就等于把郑国拱手相让;战,则从此成为废墟。郑襄公没有逃跑,也没有顽抗到底,他学着当初许僖公归顺楚成王的样子,光着膀子,牵着绵羊,率领群臣,跪在地上迎接楚庄王。
他感慨良多,对楚庄王说:“我不能侍奉君王,让大王带着怒气来到郑国,都是我的罪过。如果大王把我俘虏到江南,放逐海边,听凭吩咐;如果把郑国的土地分给诸侯,郑国的百姓都做奴隶,听凭吩咐;如果大王顾念先前的友好,向周厉王、周宣王、郑桓公、郑武公祈福,保存郑国的祭祀,把郑国等同于楚国的一个县,让我继续侍奉楚国,这是大王的恩惠,也是我的奢望。这是我的心里话,请君王考虑!”
没办法,国破家亡,任人宰割。
郑襄公可怜兮兮,非常悲惨。此时,楚庄王身边的大臣都劝他灭掉郑国,扼制中原,否则后患无穷;而且将士舍生忘死,好不容易攻下郑国,如果放弃,怎么向众军交代?
楚庄王却不这么想,他力排众议,认为郑襄公能够屈居人下,必然能够取信百姓,有希望成为一个好国君。
于是,大手一挥——赦免。
先是恢复陈国,接着赦免郑国,这一明智决定,毫无争议的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连后来的孔夫子也很赞赏。
郑襄公在鬼门关走一遭,对楚庄王的宽宏大量,感激的五体投地。在他这一代,死心塌地跟随楚国,帮助楚庄王成就霸业。
楚军后退三十里,允许郑国讲和。潘尪进入郑国结盟,郑国派首席大臣子良到楚国作为人质。子良贤能,在楚国受到尊重,两年以后,因晋国的讨伐,被子张替回。
这次战斗时间颇长,军队也比较疲乏。楚庄王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率领军队北上驻扎在郔地(郑地,今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西北),准备在黄河边让马饮点水,休整一下,然后凯旋。
这时候,晋国的救兵终于到了,而且已经渡过黄河。
距离‘城濮之战’已经过去了三十五年,楚国一直处在战败的阴影之中。现在,晋、楚两支大军再次相遇,面对面的第二场大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