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内部的一再动荡,让楚庄王认识到,一定要有个好令尹(相当于宰相),最好像管仲那样的人物。偌大个国家,必须找个正直诚实可靠可信有水平的人来治理,否则,高不成低不就,根本无法称霸。
楚国,能再遇到像子文那样的人物吗?
灭掉若敖氏之后,令尹、司马的位置都空缺下来。司马还好说,关键是令尹,这是个至关重要的位置,必须忠诚贤能,有安邦定国之才的人,方能胜任。
经过多方打探,楚庄王选择了一位叫虞丘的贤者。
得到虞丘后,楚庄王如获至宝,听他谈论治国方略,获益匪浅。而且,俩人常常废寝忘食,谈论到很晚。
当年,楚庄王沉迷歌舞酒宴三年,几乎废掉,后来被忠臣伍参、苏从点醒,终于走上正轨。除了这两位,还有一位至关重要的人物,他的夫人——樊姬。
据《列女传》记载,楚庄王最初爱好打猎,樊姬多次劝谏,效果甚微。于是,她拒绝进食禽兽之肉,楚庄王感到惭愧,从此改正错误,减少打猎,勤于政事。
某一天,楚庄王处理完朝政,又是深夜才回宫,这引起了樊姬的不满。她问楚庄王:“为什么谈论这么长时间,难道不觉得饥饿吗?”
谈的高兴,真的忘记了这个细节。
楚庄王回答道:“跟贤能的人说话,根本不记得饥饿疲倦。”一听就是个好国君,为了国家,废寝忘食。
樊姬又问:“你说的‘贤者’是谁?”
楚庄王说:“是虞丘子。”
樊姬一听,掩口而笑。楚庄王觉得奇怪,我跟贤者谈论,忘记时间,难道有什么值得发笑吗?
樊姬说:“虞丘是很贤能,可是不够‘忠诚’。”
这话让楚庄王觉得很奇怪,因为不论语言还是行动,虞丘都很忠诚,在他的治理下,楚国发展的也不错。所以,楚庄王很奇怪地问:“此话怎讲?”
樊姬说:“我有幸服侍君王,已经十一年了。我派人到郑国、卫国求取美人献给大王,如今比我贤能的有两位,与我相同的有七位。难道我不想得到大王的专宠吗?只是我不希望以私废公,希望大王多见识不同人的才能。现在的虞丘子,相楚多年,没有听说他进献人才罢黜无能,这是蒙蔽君王堵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贤,则是不智。我发笑难道不应该吗?”
几句话,一位贤妻的‘高大尚’形象,跃然眼前。楚庄王怅然若失,夫人真有见识啊!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贤惠的女子,像樊姬这样,何愁楚庄王的霸业不成?
第二天,楚庄王就把樊姬的话,对虞丘一五一十地说了,虞丘一听,无可辩驳,立刻站起谢罪。
不久,虞丘向楚庄王推荐了一个人——孙叔敖。《史记》也明确记载,虞丘进孙叔敖于楚庄王,以代替自己。
孙叔敖是谁?前文也略有介绍。
他的爷爷,叫蒍吕臣,曾担任令尹;他的父亲,就是自小聪明的蒍贾,曾经担任司马。可以说,孙叔敖也是名门之后,不过在他这一代比较没落,蒍贾被斗越椒杀死之后,孙叔敖一直隐居。
据刘向的《新序》记载,孙叔敖年轻的时候外出游历,无意中见到一只长了两个头的怪蛇。如果用科学的观点,这是物种的变异,不需大惊小怪;但古人迷信,认为见到两头蛇的人,很快必死。
孙叔敖打死了两头蛇,回家后就伤心地哭起来。难道怕死吗?非也。他觉得从今以后,再也无法孝敬母亲。
看着伤心的儿子,母亲问他蛇在哪里?孙叔敖告诉母亲,为了怕别人看见受到伤害,已经把蛇打死埋了。他母亲听了这话,转忧为喜,让他不必忧虑,因为有阴德的人,必有善报。
后来,孙叔敖也没死成,经过虞丘推荐,竟然当上楚国令尹。他到底哪年担任令尹,没有确切记载,一般认为在公元前601年左右,或者更早点儿。
虞丘把孙叔敖推荐给楚庄王。经过面试,楚庄王如获至宝,原来是司马蒍贾的儿子;蒍贾贤能,其子也必定不凡,他就是自己要寻找的贤相,振兴楚国,全在此人。
三个月,楚庄王就把孙叔敖提升为令尹。这可是火箭速度,虽不如管仲、百里奚,却也深得楚庄王信任。在《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明确记录: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三位,都成为一代贤相,闪耀《春秋》。
当然,虞丘推荐孙叔敖,甘心让贤,值得点赞。
据《史记》记载,孙叔敖治理楚国,以身作则,因势利导,从不下令管束百姓,这使得官民之间十分和睦。官吏不干邪恶的事,民间也变得风俗淳美,没有什么强买、强卖、强拆的情况发生,楚国风俗大变。
有一次,楚庄王认为,原来的钱币太轻,下令改铸大钱,这让百姓用起来很不方便。特别是经商的,非常不方便,不像今天,带张薄卡就可以走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