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
一般认为,春秋早期,已经有青铜币流通,比较少,称之‘布币’。‘布’与‘镈’谐音,布币,就是镈币,如钟形或铲形,但多流通于王室和中原地区;这种‘布币’,早期较重,后期逐渐变轻,便于携带。
楚国流通的是蚁鼻钱,早期以海贝为主,后来流通青铜蚁鼻钱,走到哪里,必须带到哪里,如果是一笔大买卖,钱币恐怕得成车装,很沉重。当然,古时也有黄金,现在发现的楚国最著名的金币,就是战国时期‘郢爰’,也称‘印子金’,方形,市场根本不流通,今天南方种田的偶尔还能拣到。
大钱流通后,市场一片混乱,许多人放弃了自己的本职行业。管理市场的官员,把情况反映到孙叔敖那里,请他想办法解决。
孙叔敖问:“这种情况多久了?”
市场负责人说:“已经三个月了。”
孙叔敖说:“不必着急,我想办法让市场恢复秩序。”经过一番考察,发现市场果然混乱。
五天后,孙叔敖上朝,向庄王进谏道:“先前更改钱币,是因为旧币太轻。现在市场管理人员说,‘市场混乱,百姓无法安心谋生’,请求立即恢复旧币制。”
于是,楚庄王同意恢复旧币,命令颁布才三天,市场就恢复原貌。
还有一次,楚庄王认为,楚国的马车太矮小,不方便驾驭。最关键是战场作战,马车矮小,必须仰面对敌,非常不利,所以想下令把矮车改高。
令尹孙叔敖认为,政令太多,百姓将无所适从,如果一定要改,最好让乡里人家把门槛加高。那些乘车的都是有身份地位的君子,不能为了过门槛,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底座造高了。
政令施行半年,老百姓上行下效,都自动把车子造高。
孙叔敖可谓治理国家的人才,不用下令管束百姓,百姓自然就顺从他的教化;身边的人看到他的言行则效仿,远处的人也跟着效仿。
孙叔敖还是个著名的水利专家。他自小生活在水乡,深知水患的危害。最著名的就是‘芍陂’(quèbēi),也就是今天安徽寿县的安丰塘,是留存至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后人修建‘孙公祠’作为纪念。
‘芍陂’修成后,既减少了水患,又灌溉了大量良田,百姓获益匪浅。
经过几年治理,楚国兵强马壮,粮食充足,百姓安居,实力越来越强大。
楚庄王时期,为了开创霸业,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但是,楚国内部,百姓各尽其业,毫无怨言,这完全是孙叔敖的功劳。
由于操劳过度,他去世比较早,但是他的业绩得到百姓认可,至今还有许多地方纪念。
孙叔敖死的时候,家无余财,甚至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他儿子更是穷困潦倒,后来砍柴为生。作为一代廉吏,楚国的宰相,继承了子文的作风,竟然穷困到如此地步,如果在当今社会,这是不可想象的。
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把他排在第一位,后人也称他‘春秋第一循吏’。
孙叔敖这种人,生来就是为百姓操劳的,或者兼济天下,或者独善其身。
刚刚担任令尹的时候,许多人前去祝贺,有一位老者最后到达,却穿着麻衣丧帽,根本不像祝贺,却像奔丧的。如果换做一般人,早已棍棒伺候,把他打出去了。
孙叔敖听说后,急忙整理衣冠,出门接见老者,并且说:“我担任宰相,别人都来祝贺,您却吊唁,一定有话说,请指教。”
老者也不客气,说道:“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会离心;职位高,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俸禄优厚,还不满足,祸患就会到来。”
孙叔敖听了,急忙拜谢,牢记在心。
据《史记》记载,他三次位居令尹,从不沾沾自喜,因为他是凭自己才能干出来的;他三次被罢免,也没有什么怨恨,因为他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像他这种为国为民的人,尚且三次被罢免,可见清廉为官之难。
其实,官场就是个大熔炉,是个大杂烩,如果定力不好,很容易沉溺其中。但是,只要全心为民,无愧天地,一生何求?
临死之前,孙叔敖一再告诫自己的儿子,不要去当官,原因很简单,不是那块料,免得辱没祖宗。如果穷困潦倒,实在无法生存,可以去见一个人,他的名字叫——优孟。
关于孙叔敖,后世流传他的故事很多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我们只需知道:他是一个清官,为楚国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至于在春秋中的历史地位,就不须多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