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厥貉之会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楚成王死后,儿子商臣继位,就是楚穆王。

他杀死君父的做法,为历代君王敲响了警钟,防备兄弟,防备大臣,也要防备儿子。帝王之家,对任何人都不能相信,除了——自己。比如宋朝的赵匡胤,不小心被弟弟篡权;被大臣篡权的就更多了,典型的就是王莽;至于儿子,看过《康熙大帝》的,应该印象深刻。

虽然坐上楚国的宝座,还需要为自己的继承权,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这些都是次要的了,自然会有一群谋士替他撒谎遮掩歌功颂德。

不过这种事,再怎么掩盖都无济于事,他杀死父亲的事情,还是被史书记录下来。

此时秦穆公,为报崤山之仇,与晋国正打的火热。

楚穆王刚刚上台,也不想多惹麻烦,必须先安定内部,毕竟,自己的王位得来不正。但是,像他这种人,不会沉寂太久,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爱,岂能爱惜别人?诸侯的苦日子,马上就要开始了。

这次谋反成功,最大的功臣,是老师潘崇。商臣毫不吝惜,把自己昔日当太子时的所有财物仆役宫殿,全部赏给他,并且封他为太师,全权负责宫中的警卫工作。

可以说,自己的一切,都交给老师负责。这个人在楚庄王时期还出现过,估计也是善终,他的后代也得到重用。

沉寂了两年后,楚穆王开始露出凶残的面孔,四面出击。他与前面三王最大的区别就是:对周围的小国,根本不讲一点儿道理,服不服都要打,必须消灭,扩大地盘。

公元前624年秋,楚国大军包围江国(一般认为,位于今河南息县西南)。当初商臣为了探听确切消息,故意激怒姑姑江芈,江芈一怒之下泄露天机,导致楚成王被害。

如今,坐稳王位的楚穆王,第一个拿江国开刀。

江国危机,晋国作为盟主,不能坐视不理,派遣军队攻打楚国,从侧面救援。

冬季,晋国把江国的情况告诉了周襄王,希望借助天子的虎威,讨伐楚国。周襄王象征性地派遣王叔桓公,陪同阳处父,攻打楚国方城山(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方城山)的关隘。

方城山是楚国的门户,不能有失,楚军不得不回来救援。晋军看到江国的危机解除,也撤军回国。

保得了一时,保不了一世。

第二年秋,趁着晋军伐秦的机会,楚军迅速出击,一举灭亡江国,把它变成楚国的一个县。

江国,成为第二十五个被灭亡的国家。

从公元前658年的贯地会盟(今山东曹县西北)开始,江国与黄国开始背叛楚国,加入中原阵营。当时,管仲希望齐桓公能劝退这两个国家,安心侍奉楚国,否则道路遥远,齐国难以救援;齐桓公贪图‘远方来服’的虚名,接纳了江国和黄国。

到了公元前648年春,黄国国君认为,诸侯都与齐国和睦,凭什么向楚国进贡?并且说道:“郢都离黄国九百多里,哪里能危害到我呢?”

故而黄国不做防备,当年夏季,楚灭黄。

现在,江国也被楚国灭掉,从此划入楚国的版图。

江国是嬴姓,与秦国同宗,秦穆公听说后,非常伤感。为此身穿素服,独居别室,减少伙食,超过应有的礼数,以表达哀悼。

大臣劝谏,他说:“同盟被灭,虽然不能救援,岂敢不表示哀怜。我是在警惕自己啊!”

公元前622年秋,由于六(陆)国(偃姓,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北)叛楚投靠东夷,楚国令尹成大心(成得臣的儿子)率军灭六;冬,楚国公子燮(这个人野心不小)灭了蓼国。

六国与蓼国,都是皋陶的后裔,它们成为第二十六和第二十七个被灭的国家。

那位‘半圣’臧文仲,听说六与蓼被灭,哀叹道:“皋陶没有人祭祀了。不建立德行,百姓没有救援,可悲啊!”

江淮流域许多小国,面积不大,名义上是个国家,其实早已对楚国俯首帖耳,只不过延续着对祖先的祭祀而已,现在被楚穆王大手一挥,别祭祀了,彻底灭掉。

两年之间,灭掉三国,楚穆王的铁腕政策,让周围的小国都提心吊胆,生怕某天被他的大锤砸中。但是,他最大的目标,还是挺进中原,称霸诸侯。

当时,晋国的老臣多数去世,赵盾刚刚执政,还没有完全挑起大梁。

公元前618年,晋国的内部,经历一场政治大清洗。赵盾先后杀死五位大臣,终于完全掌握晋国的政权。晋襄公去世后,孩子尚且年幼,国家大事全部由赵盾一人决定。

秦、晋之间又是战争不断,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南方,这给了楚国北上争锋的良机。

楚国一位叫范山的大臣,看到了机遇,他为楚穆王分析当时的形势,建议道:“晋国国君年少,其目标不在于称霸,我们向北征伐诸侯,一定可以得志。”

首当其冲的,当然还是郑国。

楚军陈师狼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