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三)一饭之恩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鉏麑一去无消息,过后才传出,他自杀而亡。

自杀!自杀!刺客也能自杀?晋灵公非常恼怒,豢养多年的力士,竟然临场变节,自杀而死,简直是笑话。他没有反省自己的过错,却埋怨鉏麑太没有职业道德。

君臣之间的矛盾,彻底激化。

这次刺杀事件,毫无疑问,就是晋灵公安排的。虽然没有确切证据,凭感觉也估计个八九不离十。

赵盾知道,自己多次直言进谏,已经引起国君的震怒。刺客,只是一个序幕,危险,时刻就在身边,但他并不畏惧,照样正常上朝,该说什么,该做什么,绝不留情。

进谏忠言,是自己的职责。即使国君不满,即使他再次派遣杀手,只要他犯错,自己就必须说,必须阻止。为了晋国,就像念经一样,把‘仁义礼智信’灌满他的脑子。

对于刺客的事情,赵盾只字不提,每天还照常处理各种国家大事。

毕竟晋灵公是国君,自己是臣子,服从君命是本分。

此时的国际形势,对晋国极端不利。南方的楚庄王已经开始崛起,接连盟郑伐陈侵宋,马上就要问鼎中原;由于赵穿的馊主意,晋国又惹恼了西方的秦国,双方开始交兵;公元前607年春,郑国奉楚国之命伐宋,在‘大棘之战’打败宋国。

在这关键时刻,晋国内部,却出现了不和谐。

上次刺杀计划没有得逞,晋灵公心病难除,很快就制定了第二套方案。

按照时间推算,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晋灵公尚在襁褓之中,估计不到3岁;到公元前607年,晋灵公懂点事,估计17岁左右。这么大的刺杀事件,能是他独自安排的吗?

他的身边也有智囊,也有自己的心腹,司马迁认为,晋灵公身边的主谋,就是屠岸贾。因为后来‘下宫之难’,灭门赵氏,都是屠岸贾的阴谋。

但是,这么关键的一个人物,《左传》、《国语》等史书,一个字都没提,只有司马迁的一家之言。所以很多学者怀疑:这个人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与屠岸夷什么关系?

公元前607年秋季9月,晋灵公发出请帖,热情邀请赵盾赴宴,背地里,却埋伏了大量刀斧手。这次也不躲躲藏藏了,就是要明着把赵盾砍为肉泥,除掉这个眼中钉。

国君邀请,虽有危险,无论如何也不能推辞,赵盾带着他的车右(保镖)提弥明去了。《三国演义》中关羽‘单刀赴会’,也只带了一个周仓。

酒过三巡,提弥明发现气氛不对,周围杀机重重,隐隐有刀光射出。联想到前不久的刺客事件,据传是国君所为,现在身处内宫,周围埋伏甲兵,明显居心险恶。

时间紧迫,顾不得礼仪,提弥明快步登上殿堂,大声提醒赵盾:“臣下侍奉国君饮酒,超过三杯就不合礼了。”

这分明是暗示赵盾,现在身处险境,必须马上离开。

说完,也不管赵盾是否愿意,提弥明扶着赵盾,连鞋子也顾不得穿,冲下台阶就往外走。

既然来了,岂能放虎归山。眼看赵盾要逃,晋灵公立刻呼喝出豢养的几只獒犬,猛扑过去。獒犬,或指身长达到四尺的犬,其勇猛不下于今天的藏獒。

看看晋灵公的行为,与恶犬为伴,明显不务正业。

提弥明是赵盾的保镖,武艺高强,岂能把几只獒犬放在眼里?挥起双拳,空手搏杀獒犬。

生死之际,赵盾还冒出一句:“不用人用狗,凶猛有什么用?”如此危急关头,‘胜似闲庭信步’,所以,当领袖就要有一种大无畏的气概,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

此时此刻,埋伏的甲士也呼喊着冲了出来,俩人一边搏斗,一边撤退。提弥明保护着赵盾,奋勇作战,可惜好汉难敌四手,最终被杀。

提弥明为赵盾赢得时间,他匆忙逃遁,后面伏兵紧追。

危急时刻,晋灵公的侍卫中突然冲出一人,奋勇搏杀,阻挡追兵,终于保护赵盾逃离险境。

这个人是谁呢?原来,当初赵盾去首阳山打猎,住在翳桑(地点不详),偶尔碰到有人面黄肌瘦倒在地上。大家以为是乞丐,没有在意,但看那穿著年纪又不像,于是赵盾询问他得了什么病。

那人虚弱无力,自报姓名为灵辄;赵盾问他,为何躺在这里,是否生病?如果没事,就赶快回家吧。那人告诉赵盾,自己其实也没什么病,就是已经三天没吃东西,饿的实在走不动。

男子汉大丈夫,竟然被饥饿击垮。在哪里不能得到食物?但是,灵辄没有偷没有抢,更没有低头乞讨,而是坚持着奔向回家的路,直到再也走不动。

饿死不乞讨,冻死不抢劫,一看就是注重节气之人。

对于灵辄的行为,赵盾很敬佩,立刻命人送给他一些食物,让他慢慢吃,吃饱了赶路。

灵辄看看赵盾,感激之情不言而喻,暗暗记下他的名字和面容,独自吃起了食物。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