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子》一书中,记载了‘盗亦有道’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著名的大盗,名字叫跖(zhí),后人称他盗跖。
有一次,他的手下提出一个很有哲理的问题:盗亦有道吗?那意思就是:盗贼也讲究道义吗?
能提出这样包含哲理的问题,也不一般,至少开动脑筋,知道反思了。小偷就是小偷,贼就是贼,坏蛋就是坏蛋,有什么道义可言?如果这些人讲究道义,那么天下圣贤是什么?高高在上的执政者又是什么?还要法官警察干什么?
对于这个简单的问题,作为盗界鼻祖的盗跖根本不用思考,立刻斩钉截铁地给出了最佳答案:有。
盗亦有道?先不反驳,还是看看他的理论吧!
盗跖说:“能提前预测屋子里面有什么宝贝,那就是盗贼中的圣人(《武林外传》中的白展堂,就是这类人物);赃物分配的均匀,那就是仁慈;抢先进入,那就是勇敢;最后出来,那就是义气;知道进退,那就是明智。”
盗亦有道,天下尽在其中,而且‘仁义礼智信’完全具备。大盗就是大盗,理论水平也很高,已经升华到另一个层次,达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这就是典型的‘强盗逻辑’。
盗跖甚至狂言,死后要带着锤子到地下,见到周文王、周公,一定要好好敲烂他们的脑袋。
这有点梁山好汉的风格。相信盗跖投奔梁山,一定能继承晁盖的风格。虽然他们被称作贼寇,但是,骨子里却充满道义,打家劫舍没意思,要惩恶扬善替天行道。
不过,我们这里并不想介绍江洋大盗,而是要介绍一位刺客。
前面已经介绍过刺客曹沫,众目睽睽之下,劫持了第一任霸主齐桓公,从此一劫成名,位列刺客鼻祖。同时,刺客这个职业,开始正式走向历史舞台,并且成为近代武侠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却说晋灵公,养着一位力士,名字叫鉏麑,应该是位武林高手。也有人认为,这位刺客是屠岸贾的门客,但是史书中没这个记载,甚至是否有屠岸贾这个人都成疑问。
作为刺客中的一员,这位鉏麑值得书写一笔。因为,他不像普通的刺客,他不为钱财,不是一个冷漠的杀人工具,也不是毫无感情地刺杀,他心中存在‘道义’。
晋灵公派遣鉏麑,去刺杀赵盾。最理想的结果,就是鉏麑杀死赵盾,然后晋灵公大张旗鼓缉拿凶手,结局是凶手鉏麑被抓,案件告破。然后通告国人,此次事件纯属个人行为,一定严惩凶手,还受害人一个公道。
一切都在按照设计进行。如果真的如此,将来就不会有精彩的‘赵氏孤儿’了。
作为一流刺客,身负绝世武功,暗藏致命利器,都是最基本的。真正要想成功,必须摸清对方的行动路线,摸清对方的起居习惯,找到对方的弱点,知己知彼,然后,在夜深人静,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找准时机,一击致命。
除此以外,还有最重要的一条——冷酷无情。这点,鉏麑不合格,不过,却也证明,鉏麑是个有情有义的人,没有泯灭人性,没有成为专职的杀人利器。
公元前607年夏季的某一天凌晨,鉏麑准备好一切,黑灯瞎火的,悄然进了赵家大院。
此时的赵府,静悄悄的,打更的都在梦中。
当时,天色尚早,唯独有一个卧室大门敞开,里面透出微弱的烛光。
鉏麑悄悄摸过去,仔细查看,却见赵盾一个人,穿戴的整整齐齐,但不是等候刺客,而是准备上朝议事。由于起的太早,实在太疲乏了,他正坐在座位上打个瞌睡。
古人没有闹钟,无法定时吵醒,为了防止上朝迟到,赵盾只能早早起来,提前穿戴好,随时准备出发。
什么叫贤臣?什么叫清廉?什么叫为人民服务?夸得天花乱坠没有用,赵盾,就是最好的榜样。这不是作秀,不是摆样子,而是一位刺客亲眼所见。
作为一名刺客,此时要杀死赵盾,易如反掌。
糟糕的是,鉏麑这个人,作为职业杀手,他还没有到达那种无情无义无人无我无众生的境界。他并非满脑子都是杀戮,并非为了钱而杀人,并非一个冷酷无情的刀具。
当他看到赵盾如此尽职尽责这一幕的时候,他的内心,受到很大震动。他是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拥有人类的良知,岂能狠心刺杀国家的栋梁,刺杀一个手无寸铁一心为民的忠臣,刺杀百姓心中的父母?
只要是人,就不能这么干。
自己此来,受国君之托,重任在身。如果刺杀赵盾,虽然完成使命,却不仁不义,害了国家栋梁,成为千古罪人;但如果放弃刺杀计划,又违背国君命令,也是不忠不信。
当刺客,不容易。
看着疲劳的赵盾,鉏麑退到院子里,长叹一声:“不忘恭敬,真是百姓的主人啊!刺杀百姓的主人,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