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催促学习一样,内心感到厌恶,不得不学习。士会此来目的,不用猜就知道,晋灵公根本没给他发表长篇大论的机会,立刻主动承认错误:“我知道错了,请原谅我吧,下次一定改正。”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已经越来越油滑,机敏的大脑,却没有用在正地方。
还没开口,先被国君堵住了嘴,士会还能说什么?国君既然主动认错,那是再好不过,‘浪子回头金不换’。
于是,士会勉励道:“一个人谁能不犯错?有过错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国君如果能始终如一,那是社稷之福,百姓之福。”
成语‘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最早就出自士会之口。
作为国君,至少要言出如山,诚实守信。没想到说归说,做归做,这次劝谏之后,晋灵公依然陋习不改,吃喝玩乐,不务正业,没有一点忏悔的意思。
此时的晋灵公,正值青春期,最是叛逆,最是反感别人的束缚。赵盾就像一个家长,每一天,每件事,都要严加管束,让晋灵公很郁闷,很厌恶,进而发展为排斥、痛恨。
赵盾是个正直的大臣,不能看着他就这样放纵。于是,就跟唐僧教导孙悟空一样,不厌其烦的,一次又一次地念经,一次又一次地劝谏,终于惹恼了晋灵公,竟然动了杀心。
如果直接杀了赵盾,没有理由,而且实际大权掌握在赵盾手里,朝堂大臣都是他的拥趸,容易激起兵变。
最后,也不知听了谁的谗言(《史记》记载为屠岸贾),他选择了行刺。
赵盾为了晋国,辛辛苦苦、兢兢业业许多年,他不知道,自己已经得罪国君,已经处在风口浪尖。他即将面临一次生死危机,也为著名的‘赵氏孤儿’案,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