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25年夏,晋国准备讨伐鲁国。理由很简单:鲁文公即位两年来,没有去晋国朝拜。这有点儿恶霸地头蛇的理论:店铺开张,必须报到,否则后果自付。
鲁国的执政者是臧文仲,不知为何,对晋国失礼了。
或许,鲁国人也是持观望态度。晋襄公刚刚即位,就有了‘崤之战’,从此秦、晋纷争不休;紧接着,晋国伐许,引起楚国愤怒,陈、蔡叛晋归楚;之后又讨伐卫国,引出许多是非。
可以说,晋襄公四处招惹,能否保持霸业,许多诸侯都在观望。毕竟,当初齐桓公去世后,内部挣权,导致齐国的霸业一去不返,诸侯再也没去朝拜。
按礼,鲁文公即位后,应该首先去朝拜周天子,而不是霸主。
由于‘周礼’是周公旦制定,鲁国研究的最仔细最认真,不过执行的却是马马虎虎。据记载,整个春秋时期,鲁国去王室朝拜也不过七次;鲁君亲自去的,只有三次,而且是顺便路过。
此时的周王室,已经日落西山,艰难度日,诸侯不找麻烦就不错了,哪敢苛求去朝拜?
春秋时期,潜在的规则是:诸侯有什么大事,比如即位、丧葬、进贡等,必须先去霸主那里禀报;霸主有了大丧,诸侯必须去吊唁;霸主新君即位,诸侯必须去恭贺;另外,三年必须进贡一次,战争必须派军跟从,否则就要考虑后果。
这就是孔夫子后来所说的: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一切大事,都不用经过周天子,但必须经过霸主的同意,这是‘礼崩乐坏’的最直接体现。‘学坏样子是祸害’,晋国不去朝拜周天子,鲁国凭什么要朝拜晋国?
鲁文公即位后,派人通知周王室父亲去世,也没去亲自朝拜。当时忙忙碌碌,甚至连祭祀父亲的神主牌位都没有做好,哪有功夫去晋国报道。
周王派了内史叔服来参加葬礼,之后又派了毛伯卫赐给鲁文公任命书,正式册封他为鲁公。
这位毛伯,属于毛氏家族一员,王室大臣,姬姓。春秋末期,王室内乱,毛氏走上前台,支持王子朝。这个家族,和我们伟大的领袖***,有着很深远的亲戚关系,将来还要介绍。
公元前625年春,晋国在彭衙打败孟明视的复仇之师,小将狼瞫战死,晋襄公把目光又瞄向鲁国。
晋国是诸侯盟主,按照规矩,各国新君即位,都要前来朝拜。鲁文公已经即位两年,也不来我这里打个招呼,报个道,这是看我年轻,瞧不起我啊!晋襄公可不惯着,派人直接到鲁文公面前问罪。
晋国为什么攻打卫国?卫成公除了没有朝拜晋文公,也没有朝拜新即位的晋襄公。
鲁国,学习卫国的糊涂做法,没有去朝拜新任盟主。晋襄公四面树敌,鲁文公一直在观望,想看看,他能否把晋国的霸业,保持下去。
对于鲁国的无礼,晋国派使者赤裸裸地威胁,要发兵讨伐。
卫国是前车之鉴,且晋国刚刚再次打败秦国,军威正盛,鲁文公可不想刚即位就遭遇战争。所以,公元前625年春,他亲自去晋国朝拜,顺便赔礼道歉。
接连对秦国作战的胜利,让晋襄公不禁飘飘然。对鲁文公迟来的朝拜,他非常不满,表现异常冷淡,一点儿没有展现出主人的热情。
4月,竟然派大臣阳处父与鲁文公订盟。
阳处父什么人?臣子,连正卿都不是,双方级别相差不是一般的悬殊。而且官职再高也是臣,有什么资格与鲁文公订盟?‘卿不会公候’,这是规矩,鲁文公是诸侯,公爵,必须由晋襄公亲自招待,共同结盟,这叫级别对等。
好比别国总统来访,派个高官接待,成何体统?有资格跟人家订立盟约吗?除非,国家最高领导人不在家,那也需要留守的最高级别去迎接。
由此也可以看出,阳处父这个人,除了华而不实,还刚愎自用。对于国君的错误,不仅没有忠谏,反而大力支持。作为臣子,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有什么资格与鲁文公结盟?
晋国这种做法,分明就是羞辱人。
连国君都敢羞辱,晋襄公太狂傲了。赵衰、狐偃等人都在,人才济济,竟然没有一个人阻止他的不当行为。鲁文公或许有不对的地方,但他是一方诸侯,有鲁国为后盾,晋国这种做法,不仅仅失礼,还失去人心,要受到惩罚的。
说实在的,晋襄公和他的父亲晋文公有个共同点——心胸不广。
一点怨恨,念念不忘。
国君被迫与别国大夫结盟,这是鲁国的耻辱,奇耻大辱。在《春秋》中,孔夫子为鲁文公避讳,没有记载他去晋国,只记载了‘及晋处父盟’,表达了对晋国这种做法的厌恶。
晋襄公只为一时快意,不顾后果,羞辱鲁文公,很快,他就后悔了。
公元前624年冬季,晋国一系列的大事件,让晋襄公为自己鲁莽的做法,感到恐惧。因为当时的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