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郤芮等人岂能放过两个政敌。

经过与郤芮谋划,晋惠公派人对里克说:“没有您,我不能回国即位;虽然如此,您杀死两个国君和一个大夫,做您的国君不也太危险了吗?”

这话什么意思?就是过河拆桥,卸磨杀驴。虽然里克是重耳的铁杆支持者,但晋惠公回国,他也是功不可没,为什么一定要杀死他呢?

关键在于,里克主谋,杀害了两位储君,一位大夫,还有一位美丽的君夫人。

奚齐有罪吗?卓子有罪吗?荀息有罪吗?没有。

晋惠公回国,本身名不正言不顺,通过卑鄙手段,得到晋国政权,这点天下共知。如果不惩罚里克,追讨弑君之罪,晋惠公就要承担全部恶名,这让人难以接受,必须找个替罪羊。

杀里克,即可替先君报仇,又可堵住天下人的口。

重耳为什么不愿意回国?不是他不喜欢那个宝座,也不是担心有人造反,是他更注重自己的名声。如果回国即位,惩罚里克,则忘恩负义;放过里克,自己则要承担弑君的恶名。

所以,从里克挥起屠刀的那一刻起,他的命运,已经注定。

当然,杀死里克的背后,还有许多其他原因,比如郤芮、吕甥的推波助澜等,那都是次要的。

使者的话,里克心底明镜一样。此时此刻,恐怕他感慨万千,这种结局,或许早已料到,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这么突然。他回敬了一句经典名言:“没有废立,君王如何兴起?想要加给罪名,还怕没有理由吗?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说完,就拔剑自杀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来自里克的临终遗言。

当初杀死奚齐和卓子,杀死骊姬,逼死荀息,相距不过半载,就轮到他自己。杀人时,视生命如草芥;被杀后,怎么有脸去地下面见晋献公和荀息呢?

里克死后,使者向晋惠公报告,晋惠公装作很后悔的样子,埋怨道:“郤芮啊,是你让我错杀了国家栋梁。”

杀人是他,后悔也是他,戏精。大师郭偃听了,说道:“不为国家打算而除掉里克的是郤芮,这是不忠;不经过思考就轻易杀人的,是国君自己,这是不祥。不忠,要受到惩罚,死了也丢人;不祥,要受到天谴,恐怕要绝后吧!”

不愧是大师,简直成精了。将来晋文公回国,郤芮被秦穆公诱骗,杀死在王城,并且陈尸示众;至于晋惠公,他死后,儿子姬圉也被晋文公派人刺杀,没有后代。

里克死了,丕郑因为出使秦国,暂时逃过一劫。

在返回晋国的途中,听说里克被杀,丕郑心中疑惧,不想进城,毕竟自己与里克关系莫逆,各方面都是共进退。恰巧,他碰到了大夫共华,于是询问国内的情况,自己是否可以进入都城?

共华说:“只杀死了里克,其余的人都没有被株连。你出使在秦国,和你没关系。”

不了解内情,随意发言,要出人命的。

于是,丕郑进城。很快,秦国的使者泠至也到了,带了贵重的礼物,言辞客气,并且邀请郤芮、吕甥和郤称去秦国商谈大事。

礼物丰厚,言辞谦卑,无缘无故,为何邀请我们去秦国做客?郤芮绝对是个人物,经过认真分析,得出结论:丕郑出使秦国,一定把我们卖了;秦国的礼物丰厚,言辞甘美,分明是在引诱我们。如果前去,一定会有危险。

成语‘币重言甘’,最早就出自这里。财物的诱惑,言辞的甜美,往往蕴含着极大的陷阱。

暗中派人查探,发现丕郑回来后,国内某些大臣果然有异动。里克已经死了,但支持重耳的大有人在,这是一股潜在的威胁,一个群体,随时都可能发动政变。

于是,郤芮向晋惠公进言,一定要杀掉丕郑及其党羽,否则他们定会发难。这一句话,不知增添多少杀戮,得罪多少家族,今后还怎么在晋国立足?解决方式有很多,不为自己的后代考虑吗?

公元前650年冬,晋惠公杀了丕郑、祁举,同时还杀死七舆大夫。所谓‘七舆大夫’,春秋时期,侯爵和伯爵,出行有副车七乘,每车有一个大夫主管,称之‘七舆大夫’。

其中包括那位贾华。当年奉命攻打屈地,他不仅不尽力,还私下订盟,放走夷吾,想给自己留个后路。但是,这个恩,晋惠公早已抛到九霄云外,照杀不误,可见此人多么薄情寡义。

这次杀戮,够狠,够血腥,朝堂都要空了。

杀人容易救人难,先后杀掉十位朝堂大臣,晋惠公根本不考虑后果。他以为把这些人杀光,自己就可以坐稳晋国江山。却不知,这种杀戮,更激起了晋国人内心的怒火。

丕郑被杀之后,共华的弟弟共赐,劝他赶快逃跑,否则危险。共华却很坦然,说道:“丕郑的回归,是我的建议,我将与他共患难。”

共赐说:“谁能知道是你的主意?”

共华慨然说道:“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