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百战百胜之法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各位可曾听说过,战国时孙膑和庞涓斗智的故事?

庞涓为魏国大将,太子申为上将伐齐,半路有徐子拜见太子申,愿献百战百胜之法。

天下还有如此兵法?太子申很感兴趣,急忙询问什么战法。徐子跟他说:“你现在是太子,出兵如果打胜了,功劳再高,富不过魏国,贵不过太子,如果失败了,很可能一无所有。这就是我的百战百胜之法。”

说白了,就是不战而退。太子申得到了百战百胜之法,将士们坚决反对,他也没有坚决实施,结果跟着庞涓,在马陵道损兵折将,被俘后自缢而亡。

再说晋国的太子申生,自从他被迫离开都城,离开那个是非的漩涡,居住曲沃,生活似乎平静许多。

曲沃百姓不知缘由,都为他的到来感到高兴。毕竟,作为太子,他就是未来的国君,将来执掌晋国,也是曲沃百姓的荣耀。却不知,太子的地位,已经摇摇欲坠。

公元前661年,南方的邢国、卫国接连遭受北狄的入侵,齐桓公忙于‘城邢封卫’,博取虚名,巩固自己的霸业。

北方晋国的实力,却突飞猛进,晋献公没少收拾周围的戎狄,人口和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没有经过周天子认可,私自建立了上军和下军,一举跃入中等大国的行列。

晋献公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则率领下军。

掌握军队,有好处,也有坏处。对于没有野心的人,拥有军队,可以保家卫国;对于野心勃勃或者没有情感的人,会利用军队的威力,不顾危险,发动政变,包括自己父亲。

太子申生有情有义,掌握军队,却绝对没有谋逆之心。他配合晋献公,先后灭掉了耿国(今山西河津市仓底村)、霍国(今山西省霍州市)、魏国(今山西省芮城县,并非战国时期的魏国)。

前文说过,这次灭国之战后,赵氏先祖赵夙与魏氏先祖毕万,都受到重用,耿地被赐给赵夙,魏地被赐给毕万。

这两个家族的封地很关键,那是发展的根本。赵氏衰落的时候,封地被收回,但‘赵氏孤儿’赵武雄起后,全部归还;魏氏家族衰落的时候,朝堂虽然没地位,封地却是自己的,最终在魏绛手中重新振兴,一直坚持到‘三家分晋’。

公元前661年,晋献公派太子申生率领下军,跟随前去攻打霍国。

那位骊姬,把众位公子赶出都城后,虽然忙于照顾孩子奚齐,谋害太子的心,却从没停息。

再说士蒍,早已看出国内形势有变,自从‘豆腐渣’工程之后,好像自己贪污多少工程款似的,相对保持低调。如今派太子率军攻打霍国,这完全不合规矩,自己不能再袖手旁观。

于是,士蒍对周围的大臣们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恭敬地等着继承君位,怎么能有官职?现在给了太子封地,又给他官职,这是把太子当外人看啊!我要去问问,国君到底是怎么打算的?”

晋献公废太子之心,早已昭然若揭,只是缺乏正当的理由。这次带兵打仗,申生已经身处危险之中,胜利了没有更高的奖赏,失败则必定接受额外的惩罚。

士蒍见到晋献公,开门见山就说:“太子,是国君的继承者,您却让他统领下军,这不合适吧?”

‘咸吃萝卜淡操心’,我的事用你管?晋献公驳斥道:“下军,是上军的副职。我统领上军,太子统领下军,有什么不合适的?”

士蒍说:“下,不可以作为上的副职。”

“为什么?”晋献公很奇怪。

士蒍接着说:“正副职的关系就像人的四肢一样,上肢的左右手交替举物,下肢的左右脚交替走步,轮流变换,用来服务于心和目,人才能节制百物。如果上肢去指挥下肢,或者下肢去跟随上肢,就破坏了协调,不能正常地轮流变换。所以古代组建的军队,有左军有右军,缺了可以及时补上,列成阵势后敌方不知道有缺口,很少失败。变乱军制,只能侵凌小国,难以征服大国。请国君三思!”(《国语》)

听了士蒍的高论,晋献公强词夺理:“我自己的儿子,我为他编制下军,用不着你担心。”

这句话,很有分量。国君的家事,岂用你作为臣子的操心?换做一般人,早就闭嘴退出了,士蒍并没有被吓退,正色道:“太子是国家的栋梁,栋梁长成,却让他带兵,太危险。”

晋献公说:“没关系。即使失败,不是他的责任;虽然有危险,也不会有什么害处。”

这话听起来,就是让申生吃点苦,实战中锻炼,不能养尊处优平添惰性。

但这是打仗,不是演习,关系着许多战士的生命,关系着太子的安危,弄不好全军覆没。

即使有百战百胜之法,对于太子申生来说,注定是一场只输不赢的战争。此行伐霍成功,将会因为得到民心而被谗害;若不成功,则会因此而获罪。

眼看无法劝阻晋献公,士蒍无奈,出来对大家说: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