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恐怕不能继位了。分给他都城,又给他卿的地位,达到了顶点;减轻了他的责任,却不担心他的危险,国君已经存有异心,岂能被立为继承人?”
同时,他又对别人说:“辛苦付出,却得不到国君的满意,不如逃离。这样使国君得偿所愿,自己也能保住性命,而且还能获得好名声,到别的地方做个吴太伯(吴国始祖),不是也很好吗?”(《国语》)
士蒍说了这么多,冒着极大的风险,可谓用心良苦。
这种话,他这么精明的人,绝对不会轻易说出口。因为如果传入晋献公或者骊姬的耳朵里,对士蒍极端不利,但他顾不得这些,为了保住太子,豁出去了。
说实在的,士蒍说这些,就是给太子听的,而且为他谋划好了退路。
太子申生很快就听到了士蒍的议论,叹息道:“子舆(士蒍字子舆)为我考虑,真是忠心耿耿啊!但我听说,做儿子的,只怕不顺从命令,不怕没有美名;做臣子的,只怕不辛勤侍奉国君,不怕没有俸禄。如今我没有才能,却得到跟从父亲出兵的机会,还要求什么呢?我怎么能和吴太伯相比呢?”(《国语》)
申生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绝对的好孩子,纯粹的大孝子,跟卫国的太子急一样,有点儿愚忠愚孝,连逃跑都不愿意。正如优施推断的那样,他不忍心害人,必然自忍。
那个时代,忠孝是绝对首位,从小的必修课,就是孝顺父母,忠于祖国。这些‘封建思想’的背后,却上演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后来,很多人大批特批封建毒瘤的时候,心里想的却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申生没有逃离晋国,而是跟随伐霍,灭掉了霍国。以他的地位,没有什么更好的奖励,晋献公派人为他在曲沃建造城墙。这是鼓励,也是陷阱,只要他敢凭借城池叛逆,立刻就会被灭掉。
胜利,并没有冲淡危机,诽谤他的谗言更多了。阴谋,像一团乌云,时刻笼罩在他的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