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齐国。干什么?观看祭祀社神。
姜子牙建国之初,简化礼仪,顺应民俗,允许老百姓观看社祭,现代的话就是‘与民同乐’。这种风气,延续几百年,成为齐国很独特的风景,是现在‘庙会’的前身。别的国家,根本不允许百姓观看。
作为一国之君,要出国观社,也算是开历史先河。鲁庄公可以说不顾世俗,挑战自我,不过,他此去的目的,显然不纯。
各位还记得曹刿吗?长勺一战成名,之后被提拔为大夫,一直没有消息。像他这种人,就是为干大事而生的,小来小去的错误可以不管,如今国君失大礼,私自出国,绝对不能放纵自流。
曹刿主动站出来,劝谏鲁庄公:“请不要去。礼,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诸侯聚会,是为了尊崇王室,修君臣之礼,商议贡赋多少,按照爵位高低排列,征伐不尊敬的国家。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视察四方,使诸侯熟悉朝觐的制度,否则国君不会有举动。国君的行为,史官一定记录在案;记录下来又不合法度,后世将如何看待?”
这是他第二次站在历史大舞台上,所谏合情合理。
但是,我们的鲁庄公,这次没有听从忠言,铁了心,要去齐国感受一番祭祀社神的热闹。就跟现在的出国游,体验一下异域的风土人情。
公元前671年夏,鲁庄公前往齐国。
看过鲁迅先生的《社戏》吧,很热闹,而且往往不止一天,大人比唱戏的开心,小孩则比大人还开心。
但鲁庄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次观社,东张西望,主要目的,是为了见一见自己未来的夫人。是否见到,史书没有记载,但从他后来的举止,可以大致推测。
这一趟,估计管仲等人必定想尽办法,满足鲁庄公的好奇心。但是,这种事不能太刻意,不能明目张胆,必须暗中相见,关键是不能让那些史官抓住把柄。最好是安排个‘邂逅’,双方情投意合,就跟后来《梁祝》、《天仙配》中的场景类似。
反正,鲁庄公去也匆匆,回也匆匆,并没有在齐国逗留太久,回国以后,迎来一位不速之客——楚国。
这一年,楚成王刚刚继位,被令尹子元压制。此时的楚国,依然不被中原诸侯承认,被当作‘蛮夷’,称之‘荆人’或‘荆蛮’,鲁国也把他们当做未开化对待。
殊不知,楚国,将成为中原诸侯最大的噩梦,楚成王,将开始与齐桓公争锋。
不久以后,鲁庄公又与齐桓公在谷地临时会见。
双方谈了什么?史书也没有记载,但从鲁庄公回国后的举止行为,可见一斑。
秋天,鲁庄公命人给父亲庙前的柱子,漆成红色。这不合礼制,按规定,天子诸侯的庙柱应该涂淡黑色,墙壁涂白色;大夫庙前的柱子涂成青色;士人庙前涂成黄色。
公元前670年春天,鲁庄公又命令在桓公庙宇的椽子上雕刻精美花纹。这又违背礼制,按礼,诸侯庙宇的椽子,只需砍削,然后大致磨光就可以,只有天子的椽子才雕琢。
这些做法,充满喜庆气氛,看来,他已经认可了齐国那位新娘。
为此,负责掌管工匠的御孙劝阻道:“下臣听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这样做,就是把桓公(庄公父亲)放到恶人里了,恐怕不好吧?”
鲁庄公斜了他一眼,根本听不进去。
齐女正值二八年华,容颜之美,已经深深印在他的脑海。只想早日把美女娶回家,什么‘节俭’、‘善恶’,什么‘父仇不共戴天’,根本不放在心上。
御孙的劝阻,一点儿效果也没有。
他已经忘了,那是杀父仇人的女儿。虽然那仇恨与美女无关,但是,为了讨好新娘,也没必要做的如此过分吧!
《列女传》甚至直接点出:哀姜没进鲁国之前,鲁庄公多次去齐国,与哀姜偷情。
这里的哀姜,就是齐襄公的女儿。话虽然过分,但是对鲁庄公娶杀父仇人之女的做法,明显不满。或许,修缮父亲的庙宇,也是想安慰父亲的在天之灵,请求父亲大人的原谅吧!
公元前670年夏季,鲁庄公亲自去齐国,把齐女迎回。这就相当于今天的接亲,必须本人去;如果实在脱不开身,派信任的上卿也可以。比如他的父亲,就曾派最可恶的小人羽父,去齐国迎回他的母亲文姜。
秋季8月,鲁庄公终于迎接齐女回国,就是哀姜。
春秋时期,鲁国有两位哀姜,另一位哀姜,是鲁文公夫人,命运非常凄惨,以后再说。
齐女的美貌,超乎想象。自从见面之后,鲁庄公‘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对她非常宠爱。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还没有拜堂成亲之前,让大臣前来拜见;同时,让同姓大臣的夫人们,也来拜见。
而且提出要求,必须用‘币’作为见面礼。
所谓‘币’,就是今天的‘钱’。春秋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