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靠山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厉公安定内部后,又积极参加了齐桓公主持的‘鄄地会盟’,以得到诸侯的认可,为了自己的江山,也算是有点正事儿。

紧接着,他就干出了莫名其妙的事情。

在宋、鲁交界处,有个小型封国——郳国(今山东滕州)。郳国是从邾国分离出来,也称小邾国,黄帝后裔,后来的倪姓、颜姓,一部分朱姓,都出自郳国。

郳国原本是宋国的附庸,不知为何叛变了。投靠谁?史书没有直说。从后期的发展看,郳国应该投靠了鲁国,形成后期的‘邹鲁文化’。

人要想飞黄腾达,不论自己能力多强,靠山必不可少,对于弱者,更需要靠山。春秋时期,天下趋于战乱,小国要想自保,同样需要靠山,而且要长期依靠,也称‘附庸’,就是附属国。平时毕恭毕敬进贡,关键时刻靠大国保护。

郳国的背叛,让宋桓公很生气,绝对不能开这个先例,否则都来效仿,岂不乱套。

所以,宋桓公向齐国请求,出兵伐郳。

齐桓公刚刚确立自己的盟主地位,而且得到宋桓公的大力支持,必须负责任,维护社会秩序,顺便也展示一下盟主的雄风,正好拿郳国这个小鬼立威。

公元前679年秋,宋、齐、邾,三国联军攻打郳国。真不知邾国人是怎么想的?他们与郳国的关系最近,却反过来要刀兵相见,恐怕也是迫不得已。其实,看动物世界,同类相残的太普遍了。

对于郳国这种小国,原本不值一提,但是,不知为何,趁着诸侯为宋伐郳的机会,郑军突然袭击了宋国边境。

郑厉公的做法,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为财物?为土地?或者是为了报复当年的宋庄公的贪婪?他可是参加了‘鄄地之盟’,与齐、宋国君都歃血盟誓的。

宋国有时候很倒霉,鲁庄公曾经无缘无故讨伐,现在郑厉公也来效仿。《左传》没有记载袭宋的原因,好像也没有原因,大家刚刚在鄄地会盟完,盟誓的血迹还没有干,互助的声音还回荡在耳边,战争,却开始了。

我们只能说,郑厉公脑子进水了。或许,郑厉公还在记恨宋庄公当初的‘索贿门’,要报复一下他的后代。

公元前678年夏,诸侯大兵压境,要为宋国报仇。面对诸侯讨伐,郑厉公没有低头,没有屈服,却想了一个很愚蠢很愚蠢的办法:请求南方的楚国救援。

其实,他的想法很简单:依靠一个强敌,对抗另一个强敌,自己坐山观虎斗。

郑厉公回国之初,并没有向楚国报告平安,在他眼里,楚国毕竟是‘南蛮’,不值一提。但楚国兵强马壮,在南方打得火热,值得利用。而且楚国容易忽悠,只要主动投靠,给点儿好处,一定能解除眼前危机。

说白了,就是想利用一下而已。

于是,派使者拜访楚文王,告诉他,自己从栎邑回国,重新掌握政权,故而前来朝拜;同时,描述了齐国的入侵,表达了与楚国友好的愿望,希望能得到支援。

这一时期,晋国刚刚开始振兴,秦国还很落后,中原齐桓公一家独大,已经开启了自己的霸业之旅。南方的楚国,国力蒸蒸日上,为霸业积蓄力量,已经有了争锋中原的苗头。

楚文王一代枭雄,岂不明白其中含义。回国几年后,突然来拜见,什么意思?现在被人打的屁滚尿流,才想起我,这是要拿我当挡箭牌,把我当傻瓜利用,对抗齐国联军啊!

楚国人才济济,想利用就利用,想踹就踹,绝对不行。

公元前678年秋,郑厉公真的等来了楚国的大军,不过不是来提供援助的,而是来讨伐他的。

可以说,郑厉公的这次决策,给郑国,以致中原,引入了一头凶猛的熊(熊姓)。这是一个庞然大物,从此以后,楚国的触角,开始伸向中原,诸侯再也不得安宁,让齐桓公突然多出一个强大的对手。在后来的南北争霸历史中,郑国,更是夹在大国之间,一百多年战乱不休,成为最大的牺牲品。

经过楚武王的东征西讨,楚文王的不断兼并,楚国把汉水流域,几乎都纳入它的版图。不过,楚国暂时还没有挺进中原,只是在耐心观望,等待最好的时机。

郑国人来的恰到好处。楚文王也不废话,直接派军队攻打郑国,一直到达郑厉公曾经逃难的栎地(今河南禹州市)。郑国虽不如楚国强大,却远远强于息国、蔡国,想一口吞并,没那么容易。

即使外部压力如此之大,郑厉公也不忘记替雍纠复仇,杀子都、刖强鉏、恐定叔,搞得内部人心惶惶,把太叔段的孙子公父定叔也吓跑了。

小小郑国,岂能扛得住齐、楚两大巨头南北夹击?

郑厉公这个人,内心极端狡猾,除了野心,就是‘识时务’。眼看郑国危机,宝座危机,生命危机,思前想后,他立刻低下高贵的头,主动归顺齐国。

在他的内心,齐桓公毕竟‘尊王’,属于中原正宗,正义的一方。你不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