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德服人’吗?我臣服行吧。这样,即可以减少一个对手,齐国也可能出兵,帮助对抗楚国。
能屈能伸,有点儿枭雄的潜质。
齐桓公主张‘以德服人’,立刻不计前嫌,对郑厉公的回归表示热烈欢迎。关键是,郑国的地理位置,是南北要冲,特别是前文说过的制邑(虎牢关),遏制南方的咽喉要道。
为此,公元前678年冬,齐桓公张罗,在宋国的幽地,主持了幽之盟(宋地,确切地点不详)。到会的有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许穆公、滑伯、滕子,盛况空前。
齐桓公‘九合诸侯’,我把这次排列第三位。
《春秋》中,鲁君亲自参加,都记载‘公会某某’,而这次只写了‘会齐候、宋公……’,可见,鲁庄公并没有亲自到会。
前两次会盟,鲁国没有参加,让齐桓公的霸业失色不少。这次,鲁庄公也没有亲自到会,派了个代表,表明对齐桓公霸业的支持,但是,却隐含了‘一丝’不和谐。
如果不是邾国的国君邾子克死了,这次参加盟会的首脑,能达到九位。
当然,那时的会盟,与今天的动辄几十上百国家的聚会相比,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顺便说一下,这一年,周僖王派虢公为使者,命令曲沃伯建立一支军队,正式担任晋国国君。曲沃谋划许多年,导致晋国内部战乱不已,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取代晋国正宗。作为未来的庞然大物,开始走上历史前台。
郑厉公归顺了齐国,但历经沉浮的他,对社会有了深刻认识,最大的收获是:这世道,任何人都不值得长期信赖。
包括对齐桓公这位大靠山,也是猜忌多于信任,以至于不敢亲自去朝拜。既然是靠山,就必须诚心实意,时刻保持联系,郑厉公若即若离的做法,让齐桓公很生气。
这消息,很快传入郑厉公的耳朵里,他依旧没有去齐国朝拜,而是派郑詹,前往齐国解释。
齐桓公怒气难消,据《春秋》记载:齐人执郑詹。
《公羊传》和《谷梁传》都认为,郑詹就是一位普通使者,地位低下。更多学者则认为,这里的郑詹,就是郑国的叔詹,与‘堵叔、师叔’并列郑国‘三良’,贤名远播诸侯。
相信郑厉公不会派个普通小兵前去解释,那对齐桓公是莫大的侮辱,也没必要捉住。
秋季,叔詹逃回郑国。据说(《东周列国志》),由于他很贤能,故而管仲故意放他回国;其实原因不在此,最糟糕的是,当时戍守遂国的齐军,出了大乱子(将来再说)。
通过郑厉公这几件事儿,可以看出他的为人——心胸狭隘、两面三刀、猜忌心强;做事情,往往为一己之私,不顾国家大局,难怪后世给他的谥号是‘厉’字。谥法所说: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没有一句褒义。
不能平息齐桓公的怒火,形势对郑国十分不利。但是,一件惊天大事,转移了齐桓公的视线。什么事?公元前677年夏,戍守遂国的齐国士兵,一夜之间全部被杀。
这一年,王室也发生了另一件大事:周僖王病逝,周惠王即位。
按礼来说,新王即位,诸侯应去朝拜,但是,齐桓公并没有行动,郑厉公却看到了机遇:尊霸何如尊王?
公元前676年春,虢公、晋候(晋献公),前去王室朝拜。与西周时期的威风相比,只有两位诸侯前来朝拜,实在很寒碜。但周惠王依然很高兴,用甜酒招待他们,同时允许他们向自己敬酒。
当然,也免不了给他俩上一课,教育他们热爱和平,尊崇王室。
能给天子敬酒,这待遇太高了,任何诸侯都没这资格。想一想,没有经过同意,谁敢主动向国家元首敬酒,那是不敬,要贪大事的。
同时,高兴之余,周惠王赐给虢公(公爵)、晋献公(侯爵)玉五对,马四匹。这有些失礼,公爵与侯爵,级别不同,按礼赐给的物品也不应相同。打个比方,现代的厅级与处级的待遇,能相等吗?不可能。
这位周惠王,自身违背礼制,做了一个很坏的榜样。
再说郑国,由于叔詹被抓,郑厉公时刻担心齐国发兵讨伐。想来想去,正好借着周惠王登基的机会,亲自前去朝拜,相机而动,希望能得到王室的关照。
你齐桓公不是‘尊王’吗?如果我得到周王的保护,你还有何话说?总不能跟王室对着干吧?
就这样,郑厉公又换了个靠山——周惠王。
于是,他也去王室凑热闹,与虢公、晋献公在洛邑相遇,共同朝拜周惠王。同时,郑厉公还突发奇想,建议应该给新任天子娶个王后。
马屁拍的,震天响。给天子娶亲,当然是好事,仨诸侯为了讨好周惠王,一拍即合;诸侯如此热情上心,周惠王也很高兴。
这三个国家,都源自姬姓,按礼不能把女儿嫁给周惠王。经过一番商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