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风云録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部)。

地盘越大,就越强大吗?民心向背是关键。

这个时候,公子吕又看不下去了,说道:“不能太放纵了,势力一大,将来得到民心,不好控制。”

公子吕很忠诚,很着急,很上火,也很实在。看看我们的寤生是怎么回答的:“不仁不义,势力大了,不得民心,很快会崩溃的。”

稳,真稳!所谓‘人定胜天’,关键在于‘定’字。

太叔段还在做着君王梦,修建城郭,补充武器,充实军队,积极备战,时刻准备袭击国都新郑,准备把大哥拉下马。他哪里知道,自己早已成了大哥的囊中之物,就等他出招呢。

另一个关键人物——他们的母亲姜氏,暗中与太叔段联络。告诉他都城内的变化,鼓励他起兵造反,甚至愿意作为内应,准备打开城门,迎接太叔段入城。

她手里握着一根导火索,她,就是决定那个导火索是否被点燃的人。

其实,一切的一切,都在寤生的掌控之中,他也知道,母亲看不上自己,甚至要害死自己,故而时刻提防。从公元前743年即位,到公元前722年太叔段造反,间隔了21年,郑寤生也等待了21年,时间跨度可不短。

他甚至为此冷落了周平王,这可不太好,洛邑的一些不利消息,已经传到郑庄公的耳朵里,不能再被动地等待下去。

据说,为了催促太叔段早日暴露野心,早日发动政变,以铲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郑庄公假装去洛邑履职。母亲姜氏立刻把这个好消息通知了太叔段,鼓动他派兵袭击都城,自己将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结果,这一切都被郑庄公获悉。如今罪名落实,也搞清楚了太叔段的起兵日期,郑庄公终于吐出两个字:“可矣!”。

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

在春秋时期,一辆战车,车上三人,后面配备七十二名步兵;二百辆战车,相当于一万五千正规军,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据。

太叔段以为有母亲做内应,自己的袭击一定会成功,万万没想到,大哥趁着京邑空虚,主动出击。本来,他的名声就不好,也不得人心,所以京邑人很快就背叛了。

眼看大势已去,太叔段不得不逃往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古城村)。

在权力角逐场,失败者的结局只有一个——死,即使是亲兄弟也不例外。

已经抓住机会,岂能半途而废?郑庄公不依不饶,派军队攻打鄢地。鄢地弹丸之所,不堪一击,军队很快溃散,百姓逃亡。

5月,太叔段逃亡到共国,长期定居下来,故而后来也称共叔段,成为现在共姓的一支鼻祖。

共国,位于今天河南省辉县境内,姜姓。

据记载,当年周厉王逃跑后,国内无主。共国的国君共伯和,仁义贤明,治国有方,大家共同推荐他代天子执政,史称‘共和执政’;这一年,史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真正的纪年。

太叔段逃到共国后,从此居住在那里,一直到死,再也没有什么作为;他的后代,也没有完全被废。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太叔段感到惭愧,自杀而亡,故而后世多认为太叔段被大哥逼死,对郑庄公口诛笔伐。

其实,《左传》只记载太叔段逃亡,没有记载被杀;《史记》则明确记载,他没死,定居共国,后人也称他共叔段;至于他的儿子公孙滑,逃亡到卫国,引出一段郑卫恩怨,那是后话。

对于坏人,也许大家都知道他很坏,但是不能抓,因为他没有坏透顶,因为他没有把坏事展示给民众;所以说,‘捉贼捉赃’,没有证据,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逍遥法外。

眼看弟弟已经逃离,威胁解除,郑庄公也收兵回营,准备善后。

他没有阻止弟弟踏上这条不归路,而太叔段呢,也没有及时醒悟。内心的贪婪和母亲的纵容,让他忘乎所以,以身犯险,最终流亡异国他乡。

其实,太叔段是否被逼死,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件事,让后世对人、对社会、对权力等,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件大事,孔夫子几乎没法下笔,在《春秋》中只记载了一句话:郑伯克段于鄢。即没有‘称兄’,也没有‘道弟’,暗讽他们,兄长不像兄长,弟弟不像弟弟。

‘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一句千古至理名言,已经不再局限于兄弟之争。而是作为一把悬挂的利剑,为那些将要,或者正在做坏事的人,敲响了警钟。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