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白刃战。
过程简单,迅速,直接。
处于魏军战阵正中的魏平部两千甲士,与八卦阵正左的青龙之阵,由大汉护军陈式所领的两千老卒、一千戍卒正面对上。
前锋战很重要,阵线很重要。
哪方能得胜,哪方能把阵线推进,哪方的军心士气就能得到提升。
所以不论是汉军抑或魏军,处于军阵最前几列的几百将士,毫无疑问都是最为精锐悍勇之卒。
他们身披防御相当的筒袖中铠,手持锋锐相当的精锻刀枪。
按理来说,这么些称得上旗鼓相当的精锐甲士间的战斗,会进入很长一段时间的僵持或拉锯。
在双方心气、胆气、士气、体力被大幅削弱前,成建制成规模的死伤往往不会发生。
然而这个常理,注定要因攻守兼备的八卦阵首次出现在魏军眼前,魏军诸将校仓促之间不知该如何应付而打破。
只是在打破这个常理前,汉军与魏军之间仍进行了约摸半刻钟的相互试探。
试探的过程中,尽管双方出招拆招,打得喊杀震天,黄土漫漫,但除了各自折了许多刀枪箭矢外,并没有出现什么突破口。
双方每阵死伤数十,士气相当。
阵线时前时后,陷入拉锯。
魏军诸将未能察觉出汉军此阵有何奇特之处,又见汉军并未将所有人马一股脑全部压上前来,凭着优势兵力打破僵局,也就渐渐松懈,进入了常规的指挥状态。
兵法所谓以正合,以奇胜。
他们此刻就是正合之兵,稳住阵线才是他们的使命。
只能等蜀军投入更多兵力,他们顶住压力,又或等待司马懿把后军压上前来,为他们制造战机。
然而就在魏军诸将因战局殊无变化而暗松一气时,汉军阵中突然爆发出一声大喝!
“蹲!”
八卦阵正西的龙阵左翼,与八卦阵西南的云阵右翼中间,是一条三四十步宽的通道,一名背负赤蛇认旗的弩兵军侯,在通道中吹响了骨哨,挥动了令旗。
将军魏平一惊,循声望去。
却见原本立于彼处的几十面大盾不知在何时消失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数以百计手持元戎弩的汉军弩士。
一排蹲姿,一排站姿。
手中弩箭对着大魏军阵侧翼。
如此变化,他能反应过来,他的军令却无法传达下去。
“射!”那名背负赤蛇认旗的军侯又是一声令下,接着是一声哨响。
百余枚弩矢破空而来,径直射入他所在军阵的侧翼。
不论是两裆轻铠还是筒袖中铠,侧面都是防御最为薄弱之处,更别提汉军弩士距魏军侧翼只不过是三四十步的距离。
连弩的杀伤力,在这种情况下被发挥到了极致。
魏军阵中爆发出一阵痛嚎惨叫,军阵侧翼瞬间倒下四五十人,惊骇之下,阵脚开始有些松动。
待魏平军令成功下达,部队还未来得及扑上前去时,前两排训练有素的汉军弩士已成功后撤,为后面两排弩士让出了空间。
“蹲!”又是一声令下。
从第三排变为第一排的弩士,立时采取蹲跪姿态,为他们身后的弩士让出身位。
“射!”那名身负赤蛇认旗的军侯机械地发令,与此同时,嘹亮的骨哨声再次响起。
第二轮弩矢朝魏军侧翼射出。
又是一阵哀嚎惨叫,但此番造成的杀伤却是比上一轮更多,魏军倒下几乎近百。
到了这时,魏平才成功调度了两百甲士持刀负弩,往通道冲去。
并连连下令,命阵中弓手往通道后方射箭,覆盖彼处汉军的退路。
见魏军冲了上来,那名身负赤蛇认旗的军侯当即挥动令旗,指挥弩士后撤。
已成功上弩的弩士一边后撤,一边又扣动扳机,再发一矢。
而先前退至后方的大盾手亦在军侯的指挥下举盾上前掩护。
撤退时难免有些混乱,亦不免因弓弩发出的箭雨产生十数人的死伤。
但与他们此番对敌阵造成的将近一成的杀伤相比,显然很是值得。
须知,如此短的时间造成接近一成的杀伤,着实不少了。
如果再来两轮这样的消耗,那么魏军军阵完全有可能溃散。
片刻后,魏平百余部曲才冲至龙阵与云阵中间的通道口前,而通道中的汉军已全部退走。
汉军大盾再次将通道口堵住,教人难以望见背后虚实。
就在这些魏军踟蹰之时,箭矢破空之声从他们头顶传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贾栩、山峻、张靖所领三阵当中。
汉军借着战阵遮掩,仗着弓弩之利,不断从各阵留出的通道中往来奔走,提供火力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