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4章 梅花拳传承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弓箭社”,仅河北一带就有近600个、弓箭手3万多人。

入社者需自行置弓一张、箭三十支、刀一口。河北州县近山谷处,民间各有弓箭社及猎射人,习惯便利,与敌人无异。

朝廷鼓励民间习箭,一旦招募兵员,基本上招来就能用弓箭,这样一旦入伍,就基本上可以形成战斗力。

教习道:“你再射几箭我看看。”

苏允立即唰唰几箭射出去,之前几箭让他稍微摸熟这弓的特性,这几箭射出,便十分精准了,唰唰尽皆命中靶心。

教习有些讶异看了看苏允,道:“你这箭术很了不得啊,家中有人从军?”

苏允笑道:“算是吧。”

听那老道的意思,他早些年好像是从过军,好像还参加过三川口之战?

这事儿可能是真的,因为老道教自己的拳脚功夫跟箭术什么的,是有一股比较浓厚的军中风格。老道是眉山一个小野观的道士,苏允父母算是比较虔诚的道教徒,在世的时候时常供奉这家野观,时常带着年幼的苏允去这观里,因此苏允与老道从小就熟。

苏允看得出来老道不是一般人,毕竟一般人七八十岁了也不可能还登山如履平地的。

苏父苏母去世之后,苏允还是经常去,老道士怜惜苏允幼失祜恃,又感恩苏父苏母多年的供奉,便教苏允一些拳脚功夫,希望能够让他在乡里不受人欺负。

没想到这一教却是不得了,他发现苏允年纪虽小,但悟性惊人,尤其毅力更是惊人,别的五六岁的小孩子贪玩,这苏允却是一心扑在这武学上,这顿时让他有了传衣钵之意。

老道从过军,但从军之前便是某个古老拳派的传人,据老道说,他们的传承叫梅拳。

苏允没有听说过这个拳派,但据老道说,梅拳乃是宋代几个被记载进《武经总要的拳种之一,是颇为厉害的传承。

这个厉害体现在这梅拳的传承上,据老道说,这梅拳有文场、武场之分,文场敬祖师,研究拳理,他们集佛、道、儒三家学说、周易之理为一体,有丰富的文化典籍世代相传,修身养性,炼神炼气,称为文功。

文场老师领导拳派的整个活动,负责教育门内弟子;武场主要进行武功锻炼,其武术内容丰富多彩,有独特的练法和风格,一切都与当前流行的武术套路完全不同。

它不仅有明显的强身健体作用,还有极强的技击实战能力。

他们练武的目的是练形练气,由外及内,再由内而外,达内外一体,精气神合一,最后上升到文功。

苏允不知道真假,但老道的确是有真功夫的,不仅武艺高强且精通文理,善用阴阳八卦,能行医治病,虽已经是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但体健神旺、思路敏捷,能审时度势,颇为不凡。

苏允不知道老道是吹牛逼还是真牛逼,但闲来无事,跟着学了许多年,在离开眉山之前,只要有空都跟着老道练,倒还真是练出来一身功夫。

在眉山做生意的时候,苏允亦是经过一些争斗,与那些竞争对手派来的泼皮无赖干过一次仗,无一败绩,的确是挺好用的。

苏允却是不知道,这梅拳不仅挺厉害,甚至还传到了后世。

1988年的时候,著名历史学家路遥教授与梅拳弟子燕子杰教授等人合作,对河北、山东、河南义和团反帝斗争激烈或农民起义活跃的地区多次深入调查之后,大量事实证明义和拳就是梅拳。

除了练梅拳外,老道也将军中的一些拳法弓箭刀法什么的也尽皆传给了苏允,说是让苏允多见识一些套路,可以相互借鉴,因此这射箭什么的也学了下来,现在倒是省了一些功夫。

教习又站在旁边观摩了一会,发现苏允箭术精湛,也没有什么好教的,便去指导其他人了。

教习倒是没有说什么不从军浪费了的话,他可不敢这么说话。

太学生都是天之骄子,这会儿的文重武轻,谁敢忽悠这些官宦子弟弃笔从戎的,让人家家长知道,估计他就得丢掉这份工作了。

这不过是个小插曲而已,冯谦等人虽然对苏允避而远之,但却是一直在观察苏允,见苏允射箭精准,也不过是心中有些讶异,并无特别的想法。

虽说朝廷都在鼓励习箭,但对他们这些太学生来说,习箭再好,也不过是多拿几个学分,谁又真正能够用到这个东西?

苏允却是玩得挺开心,这玩意未必多有用,但好玩啊,跑跳投射,这是根植在男人基因里的东西。

毕竟在进入农耕社会之前,男人一生成就全在于打猎上,打猎无非就是跑跳投射。

这也是为什么男人特别喜欢打篮球踢足球这些玩意,无他,就是沉淀在基因里的跑跳投射习惯罢了。

哦,是了,后世的男人要么打球,要么钓鱼,都是因为打不了猎缘故,若是放开打猎,估计很多的运动爱好者都要投身其中了。

苏允自从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