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75章 本科毕业以及各自的去处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期间跟着导师做核聚变的相关研究。

此时某位导师已经申请成功了一个关于核聚变已研究的课题,急需有能力的学生加入。

俞敏面对两个选择时,不知道选哪个较好。

王建昆在缅甸听到分身的转述后,让他转达给俞敏,让其继续读研,跟着导师做核聚变研究工作。

此时的中科院里,某些项目其实只能维持在基本的理论研究,因为经费实在欠缺。

俞敏如果此时加入,资历低微的他基本很难有所作为,大概率会在里面耽搁好几年时间。

如果是加入到拥有课题经费的大学导师手下,不仅可以继续学习,还能发挥他之前锻炼出来的实验物理的能力。

可控核聚变技术是下一代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技术,也是人类文明等级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代表着人类文明基本摆脱了能源限制,在今后的生产生活中,有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可用。

王建昆此时凭借超能力的超级复制能力,基本掌控了核裂变电站的制造技术。

缅北的各种工厂正在大规模生产核裂变电站,用于满足越来越多的电力需求。

他下一个阶段的一个重点任务就是研究出可控核聚变技术。

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此时国外的可控核聚变技术的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这也是他的导师能申请到课题和经费的原因,国家也不想错过未来的能源革命技术。

1986年,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t15装置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磁场强度达3.5特斯拉,等离子体电流1.5ma,验证了超导磁体在核聚变中的可行性。

t15是全球首个采用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这为未来的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超导设计奠定基础。

同年,美国的ttr托卡马克聚变试验堆实现了等离子体温度突破1亿摄氏度持续时间0.3秒,首次接近“三重乘积”密度温度约束时间的聚变点火条件。

并且它们还启动氚燃料注入系统测试,这为未来的氘氚聚变实验铺好了路。

另外也是在1986年,欧洲的jet欧洲联合环通过中性束注入nbi加热技术将等离子体约束时间延长至10秒,能量增益因子q值达0.15q=1为能量收支平衡。

以上是磁约束取得的重大进展,惯性约束方面也不少。

1986年,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的nova激光器实现氘氚靶丸的200倍压缩密度100g/cm,验证惯性约束聚变的物理可行性。

激光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至15%,为后续国家点火装置ni设计提供数据。

日本方面

大阪大学gekkoii于1986年完成升级,激光能量输出达10千焦耳,开展高速成像技术捕捉靶丸内爆过程。

并且在1985年美苏首脑会谈后,1986年正式启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前期设计,目标联合开发可控聚变技术。

参与国有美国、苏联、欧洲、日本

王建昆做出的ns方程的通解在等离子体湍流的研究上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

因此他觉得俞敏此时能加入到可控核聚变的研究课题里,今后他可以通过他将某些关键技术不知不觉的透露给国内。

郎骏建是信息与电子科学系的,他的毕业分配选择挺多的,不过他觉得还是在大学里更好一些,另外学历也可以刷得更高一些。

此时的他在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了。

原本在高中时就参与或者主导编写的多款软件,已经在星耀集团的推广下,占据了国内绝大部分的市场。

专利费用或者是买断费用就让他成为了百万富翁了,并且今后还有源源不断的收益。

他在大学里参与了超级计算机的研制工作,虽然一开始的地位比较低,但是在王建昆的特别关照以及他自己的努力,现在已经能带领团队了。

他那个作业是一个非常新的专业,基本没有什么前辈大佬,有也是在为国家保密项目服务。

因此他本科毕业可以直博,并且已经申请好了课题。

是星耀电子与国内某部门联合支持的人工智能研究项目。

星耀电子的120纳米芯片制程已经可以做出有一定智能程度的ai芯片了。

郎骏建也从王建昆那得到了很多关于脑神经方面的研究技术。

因此他的直博课题就是仿照脑神经的结构,设计出类脑ai芯片。

在这个课题上,王建昆虽然通过超能力判断出硅基的芯片性能上限是非常低的,即使是弱人工智能都很难发展成功。

不过在研究硅基ai芯片时,相应的电路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