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
它体型100来米,一般都装备1至2门舰炮,还根据任务不同,装备鱼雷,反舰导弹,防空导弹,反潜系统如鱼雷,直升机。
王建昆为缅甸海军设计驱逐舰时,主要参考法国的乔治·莱格级驱逐舰。
标准排水量3600吨,满载排水量4600吨,比法国的那款排水量略大一些。
武器装备方面:
反潜:1座八联装反潜导弹射程15公里。
反舰:4枚反舰导弹射程45公里。
防空:1座八联装防空导弹系统射程20公里。
舰炮:1门120毫米舰炮,2座20毫米机炮。
集齐了反潜、反舰、防空、舰炮四类武器。
星耀集团为这款驱逐舰制造了最新款的信息系统和雷达。
在120纳米制程芯片的加持下,这款驱逐舰的指挥和信息系统非常强大。
雷达也采用了此时欧美等国才刚在实验室里完成试制的t/r组件。
因此雷达的体积比起法国的乔治·莱格级小了很多,天线也大大减少。
智子结合这些最新的技术,为这款驱逐舰设计出了隐身造型,使得这款驱逐舰在常规雷达上的回波非常的小,高海况下,20海里外都很难发现它。
完成设计后,仰光造船厂的军用船台就立即投入了建造工作。
一块块造军舰专用的钢板,从高亚钢铁城出发,到了造船厂后,工人操控数控水刀机将钢板裁切成需要的形状。
这种水刀原本是为裁切钛合金而专门设计的,因为钛合金会在高温下蠕变,如果用气割或者火切割法,切口附近的钛合金会发生性能降低的情况。
后面发现采用水刀切割钢板,刀口会非常的平滑,后续焊接时要打磨的工程量也少了很多,所以王建昆又特意制造了适用大型船用板材切割的数控水刀。
因为是造驱逐舰的钢板,所以即使厚度比普通的船用钢板厚不了多少,但是强度却高出好几倍。
拿在手里非常的有质感。
工人将一块块切割好的板材,用吊装设备吊运到3维全自动弯板机上。
弯板机按照程序,每个压力点都在单独运行的液压机带动下,将一整块钢板压制出需要的弧度。
目前这款3维全自动弯板机的工作长度是8米,宽度是5米,基本上满足所有板材的一次成型。
这种一次成型的板材,精度比起常规压弯机压制出来的板材高出好几个数量级。
因此几乎不需要多次压制。
另外应力也非常小,焊接时需要固定的夹具大大简化了。
在众多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加持下,短短半年时间,两艘驱逐舰就基本完工了。
为了尽快服役,部分船上的设备就由王建昆用超能力帮忙制造。
可惜紧赶慢赶,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时,也只有这2艘驱逐舰服役。
因此彭声才对王建昆说他们的海军舰队太小。
为了凑齐保卫落点海域的力量,原本的2艘2千吨级的训练舰不得不跟着出航。
因为都是小舰,所以航程都比较短,海军部不得不请四海集团的商船充当临时的补给船。
任务地点远离航道,单独1艘补给船还不够,所以为了这4艘小舰艇编队,四海集团派出了2艘万吨级的邮轮充当补给船。
另外有1艘邮轮还临时改装了一下,设置了一个直升机平台,搭载1架直升飞机前往预定的落点海域。
跟在6艘试验舰队后面的,还有4艘2千吨级的远洋拖网捕捞船,它们到时候一边捕鱼,一边在公海回收火箭残骸,避免暴露敏感技术。
1987年1月3号早上6点,缅北的辛冈甘迪小城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但是郊外的山谷里,已经灯火通明。
站在小山上的观察哨往山谷内看,此时一枚军绿色涂装的导弹已经竖立起来。
它的长度是16.8米,直径1.56米,发射重量是33.6吨,三级都是采用的固体燃料。
整体尺寸比美国的民兵导弹小一些,保守的设计射程是8千公里,最高射程预计能达到9千公里。
“彭首长,试验在半小时后开始,各部门都准备就绪了吧?”密支那的指挥室里,王建昆问起已经到达的军事主官彭声。
“都到位了,那边刚好是下午,天气情况良好,风浪不大,咱们的小船几乎不受影响。”
“美国人的舰队到了附近吗?”
“到了,3个小时前到的,他们仗着2艘护卫舰的大体型,原本还想插入进到我们的演习海域,幸好我们的船一直在高速机动,并且指挥员敢拼命,贴身防守美国的那两艘大舰。
这才迫使美国的军舰不敢冒险穿过封锁线,不然咱们落点中心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