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参观与合作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车内的噪音也很小,另外坐在车内看外面的视野也很不错。

不过他们都不是贪图享受的人,一心只对航天领域的事情上心。

“到了,咱们下车吧。”

“好,老宋你先。”

四人陆续下车,宋老走在中间靠前的位置。

在航天中心门口,宋老双眼对着虹膜扫描仪看了会,同时把手掌按在一个掌纹扫描仪上。

“宋所长,您好,验证通过。”

“请提供3份1级参观权限牌。”宋裕民看着摄像头说道。

“收到,请稍后。”

大概1分钟后,3份银行卡大小的白色参观牌从窗口弹出。

宋裕民伸手取出,然后分发给身后眼睛看直了的三人。

“老宋,你们这门禁这么先进,还能听懂你说的话?跟你对话的是里面的值班人员吗?”其中一名专家在接过卡片后说道。

“嗨,没什么先进的,这虹膜和掌纹扫描都是激光点阵技术的基本应用,跟我对话的是初级人工智能,不过有时候是智障,稍微不标准一点,或者说的是他没听过的,就乱回答或者让你一直重新说。

不过这样做可以减少看门的人手,并且没有权限的人几乎不能去他不该去的地方。

我给你们申请的是1级参观权限的牌子,要随时携带好,牌子没有随时,门会立刻关闭把你拦在门外的。”

三人原本是拿了牌子后随手放外衣口袋的,听到宋裕民那么说,瞬间郑重的拿出来,把它们放在内衣兜里。

有了权限的三人,跟在宋裕民的后面,开始执行的参观起来。

“这里是我们的电脑机柜,是星耀集团为我们特制的一款大型机,峰值运算速度100亿次每秒,它负责处理各种传输进来的信号,还有很多模拟运算比如轨道拟合,飞行姿态拟合等等。”宋裕民先介绍了航天中心里的专用计算机。

“你们也是用的星耀集团的计算机?这种100亿次的,体积怎么这么小,比我们所那台1亿次的还小。”

“这是星耀集团最新款的,里面的芯片是320纳米制程的,主板也是重新设计的,所以体积才能做到这么小,不过具体是怎样的,我说不上来,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宋裕民大致说了下这款计算机的芯片和主板情况。

其实如果他想详细介绍也可以,他有这个权限通过脑机芯片查阅常规计算机的相关参数,然后讲给三人听的,不过他觉得没必要,他们三人也不是计算机专家。

“320纳米制程,这么先进,难怪!老宋,你们那款苍龙号火箭上用到的芯片,也是320纳米制程的吗?”

“这个,嗯!是120纳米制程的,由我们自己的一条实验线生产制造,产能很低。

主要是我们的火箭需要处理的参数很多,设备的体积又不能很大,所以用上了最新制程的芯片。”

“什么?120纳米制程?据我们的参考消息,目前全世界的芯片制程还都卡在240纳米之上啊,欧美日本等国的最新款芯片的制程还是在300多纳米,纳米居然已经突破到了120纳米了。”三人震惊不已,没想到老宋随口就说了个让他们想都不敢想的消息。

“额,说不定他们实验室里已经有更先进的技术,只是他们是资本家嘛,前面的技术没换取到足够的利益前,是不会推出新技术的。

就说那英特尔公司,之前星耀集团没推出0.5微米制程的芯片,他们就一直卖那种1微米制程的,等到星耀集团推出了,他们隔了3个月,也推出了0.5微米的,这说明他们早就有0.5微米制程芯片的制造技术了,只是不急着推出市场。”宋裕民想了想后说道。

其实老宋说对了一半,在0.5微米制程上,英特尔公司和amd公司确实联手把技术藏了很久。

从1微米到0.5微米,要突破的技术难点非常低,稍微把设备精度和光源更新下就达到了。

但是0.5微米到300多纳米,就困难很多了。

而进入300纳米之后,再想突破,就需要非常多的技术同时突破才行,甚至一些物理理论都需要进一步发展才能指导制造技术进一步向更高制程突破。

星耀集团的芯片制造技术,在王建昆的作弊下,以常人难以理解的速度持续突破中,并且上一代技术刚投产,产品卖了半年,新生产线就开始兴建了。

因为星耀集团的芯片制造设备主要是王建昆用超能力制造精密零部件,所以成本超级低。

王建昆是想通过快速迭代的方法,尽快的把电子产业的发展提升上去。

目前上百纳米级的芯片,在自动化设备,人工智能发展上,性能实在是不够。

不过他这么做,已经引起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极度关注了。

他们本国的芯片

进入86年之后,每个月都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