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0章 试爆钚弹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查看核专家们的工作情况。

因为有过预演,所以探测器安装工作进行得很顺利,不到2个小时就全部安装到位了。

回程的时候,有3位核专家留了下来做一些准备工作,他们将一直待到试爆实验正式开始前的几小时。

王建昆他们回到佩卡尔茨多普后,在庄园里等了2天。

到了11月23号凌晨1点,2艘快速飞艇飞到了佩卡尔茨多普郊外的机场。

其中一艘飞艇上运输的是那枚王建昆亲自参与制造的1200吨当量的钚弹。

这枚钚弹装填了5.4公斤的钚239纯度95.4%,中心有中子反射层。

钚芯只比棒球大一点,非常的小巧。

外围是一层层不同爆炸速度的高能炸药。

整枚钚弹直径只有50厘米,重量310公斤。

随行的另外一艘飞艇上运输的是一些要散布到附近海面上的设备或者仿目标物。

当天夜里,整个佩卡尔茨多普安保等级提到了最高,特别是从机场到海边的那一段路。

飞艇将货物送到后就快速启程飞走了,在王建昆他们后面赶来的上百位各部门的工作人员接手了这枚钚弹和那些测试用具。

当天夜里,王建昆就带着核专家,和负责钚弹运输和安放的队伍一起出发了。

当天的天气是难得的晴天,南半球的夜空也是繁星点点。

王建昆在航线途中,看着满天的繁星,思绪飘得很远。

天上的一颗颗闪亮的星辰,就是一个个正在不断进行着聚变反应的核弹啊。

无垠的太空才能容纳的下那么多那么大的“核弹”。

小小的地球,即使是进行这么一个千吨级当量的核裂变弹试验,都要这么的小心翼翼,选在这么一个偏远的角落。

并且为了躲避美国和苏联在太空中的探测卫星。

还得选择在有限的监控空挡期。

就在1979年,美国卫星监测到南大西洋南非与南极洲之间的布维岛附近疑似核爆信号,但南非始终否认与此有关。

所以王建昆他们试爆这颗小当量的钚弹,才又是选在远离主要航道的礁石,又是打150的深孔,又是选择在难得的窗口期。

清晨5点钟,保持在20节左右低速航行的小船队到达了礁盘。

此时上面的钻机已经被推到旁边的海水里了,只有一个铁架子带着吊机。

当太阳跃出海面后,黑色涂装的钚弹已经被吊在了吊机下方。

工作人员操纵着吊机小心翼翼的将这枚在阳光下变得更加黝黑的钚弹往深井里放。

了大概1个小时,这枚被工作人员称作“小黑”的钚弹被安放到位。

接下来的白天,礁盘上还在不断的有人上上下下,有的是封堵井口的,有的是安装各种仪器的。

到了夜里8点,准备工作才全部完成。

此时礁盘上空几公里处,3艘信息收集飞艇已经到位。

附近的海面上,也有10多艘无人小船,在自动控制器的控制下低速绕圈航行。

水下的各种探测器也通过光纤,将各种数据传输到位。

“报告大卫长官,一切准备就绪,请指示。”负责协调工作的核爆实验负责人跟王建昆汇报准备工作完成的情况。

王建昆看了看手表,已经是夜里9点半,距离卫星监控窗口期还有2个半小时。

“11月24号零时零5分准时起爆,现在人员有序撤离。”

“是。”

之前一些工作完成的人员已经乘坐小船撤离了,他们将直接回到佩卡尔茨多普,然后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离开。

留在这里的都是一些核专家以及负责最后准备工作的人员以及负责数据收集的人员。

在收到撤离指令后,大家都按照预定方案行动起来。

此时的夜空开始飘来一朵朵的云彩,将天上的繁星遮挡起来。

王建昆乘坐着快艇快速的驶离危险区。

然后在安全区换乘一艘5千吨级货船。

“建昆,怎么样,能按计划起爆吗?”

“小舅,你怎么来了,之前不是说在缅甸看视频的吗?”

“你还说,大晚上的,视频怎么看得清?我好奇这核爆炸到底是怎么样的,所以坐飞艇来这里看看。”

“那到这里也看不清,为了防止被发现,核爆是在海面下方150的礁石里的。

不出意料的话,爆炸引起的海水波动到了这里几乎跟常规的2米多的海浪没差别了。”

“啊?那我不是白跑一趟了?”

“差不多,这也是没办法,美苏等几个大国对这种武器监视得非常严,咱们这次如果成功试爆后,今后都不会进行试爆了,至少在地球上不会。”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