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56章 家乡的变化和麂子养殖(换换地图)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家乡的变化和麂子养殖换换地图

1985年的农历春节是2月底,王建昆在过年前几天,从繁忙的建造工作中抽出身,抽空回了一趟老家。

此前代替他在bj的分身就在婺源县城基地暂时隐藏起来。

此时老家的面貌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婺源回家的路上,看到的摩托车有几十辆。

骑摩托车的都是年轻人,身上的工装显示他们都是县里摩托车厂的工人。

老家的经济开发区已经完成了80%的基础建设。

几栋用来给光学镜片生产用的楼房已经完成了楼门施工,正在加班加点的进行内外部装修工作。

因为今后是要用来生产精密的光学镜片的,所以装修工作还是需要很高的技术的。

施工队的负责人是王建昆特意让陈兴东从香港调派过去的。

是一个经验比较丰富的无尘工厂建设团队。

已经为星耀集团建设了好几座晶圆生产厂了。

虽然派他们过去有点大材小用,但是王建昆就那么做了,家乡的发展在王建昆的心中还是排在很高的位置的。

父亲此时也当了大半年的经济开发区领导了,已经越来越有样子了。

每天在家的时间都很少,大部分时间都在开发区建设工地或者乡里。

对了,此时婺源地区已经完成了基层组织改革,原来的公社已经改成了乡或者镇。

下面的各生产队都改成了村,村委一般放在原来是某片区域最大的队里,一些有上百户及以上的村还是会分出一些村小队的,对应的是原来的生产小组。

爷爷此时已经退下来了,毕竟王家生产队已经并入浙源经济开发区,王家村的直接上级变成了经济开发区的领导。

如果不退,那今后爷爷就得向父亲汇报工作了,这样一来大家都很难受。

退休后的爷爷倒也闲不住,开始琢磨着搞点什么。

之前他在部队里跟人学了怎么用绳子和木板安装陷阱抓麂子。

之前当生产队长因为比较忙,也不允许私人上山去抓,所以那些年就没怎么上过山,只在田间地头安装陷阱抓过野兔和野鸡。

现在退休了,他在84年秋季就开始隔三差五的上山去安装陷阱。

王建昆回去的时候,老屋里已经挂了20多张麂子皮了,那些麂子皮都被爷爷用一个个钉在木板上,每张撑开都有大半个人高。

据爷爷讲,那些麂子皮已经有村里经常去浙江温州销货卖货的人定下了,到时候每张3等皮能卖20块,每张2等皮能卖30块。

至于一等皮,那就得50多块了,不过那得是30斤重的大公麂才有可能扒下来这么一张。

现在周边的山上这种大公麂很少见,大部分都是25斤左右重量的。

新屋的厨房里还挂着10多条风干了的麂子后腿,等着过年过节的时候慢慢吃。

王建昆倒是不希望爷爷去爬山了,毕竟早出晚归的,山林里的地形还是很复杂的,万一摔倒了就麻烦了。

所以他回家后就建议爷爷如果能抓到活的,没有什么伤的麂子就留下来养,然后慢慢的将这些野生的麂子驯化,然后在后山搞一块地建个养殖场搞养殖。

现在国内的经济发展越来越好,特别是婺源和饶州地区。

这些先富裕起来的人,对于吃的会越来越讲究的。

如果能把麂子饲养成功,那么今后到不失为家里和村里找了另外一个特色产业。

此时野生麂子肉卖到县里和德兴的一些大饭店,新鲜的不低于5块钱一斤,是猪肉的4倍多。

爷爷听完王建昆的建议后,倒是很快就接受了。

他知道这是最好的方法,山上野生的会越抓越少的。

周边几个村已经有人学着爷爷的方法,到山上去放陷阱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上山,野生麂子的数量将会快速的降低的。

他虽然不靠着卖麂肉和皮子生活,但是其他人可不是这样的。

于是过年期间他就开始缩短了上山的间隔时间,并且每次上山都准备好袋子。

这样遇到活的麂子的概率就会增加。

另外野生麂子是一种很胆小的动物,从陷阱里解出来后,最好是放在不透明的布袋子里背回家。

大年初6的早上,王建昆跟着爷爷上了一趟山。

雪后的山林里,万籁俱寂,只有他们爷孙俩脚踩在枯枝落叶上的声音。

王建昆在进入山林后,就把超能力调用起来,将300米范围内的地面投射到脑海里。

可能是他运气好,在前山的茶树林往上走了100多米,就发现了一只活的母麂子。

它被弹起的木棍和绳子吊在了半空。

由于是后脚踩中的陷阱,所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