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48章 统一之战 续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48章统一之战续

1984年9月1号深夜11点,全解阵北方战区的第3重装合成采用摩托化行军的方式到达了密铁拉外围。

到达之后立即开始更细致的侦查。

2架夜间侦查无人机从随军的两辆军用卡车上发射升空,它们在小型火箭助推器的助推下,快速的飞往前面的敌军阵地。

升空之后,多功能摄像头开始工作,除了有红外摄像功能,将敌人所在的位置识别出来外,还有微光摄像功能,雷达测绘功能。

这两个功能能将敌人所在的阵地的形状,一些武器装备的情况拍摄下来。

此时密铁拉市区外围,两个师的缅甸政府军官兵已经在军区首长的指挥下,急匆匆的构筑了一条比较牢固的防线。

战壕在两个师2万多名士兵的拼命挖掘下,挖了大概7000多米,一些要点附近还挖了多条战壕,形成一定的纵深。

当然因为雨季刚到尾端的缘故,战壕内非常泥泞,挖出来的土也非常的松软,堆放在对敌一侧的泥土即使使劲拍打,也还是很容易被子弹击穿。

士兵们虽然只能待在泥泞的战壕里,但也幸好此时密铁拉没有再下雨,不用在野地里淋雨。

其中的炮兵部队在防线后方12公里左右的位置设立了3个阵地,有两个阵地各放置了6门122毫米重炮,另外一个阵地放置了8门苏联d30榴弹炮,

这些重炮都用一些树枝和毛草覆盖,做了一些伪装。

可这些伪装在全解阵的夜间侦查无人机的侦查下无所遁行,被一个个标记到生成的电子地图上。

另外他们的坦克部队也开出了营地,在几个比较关键的交通要道附近埋伏了起来。

他们采用的方法还是二战时期的方法,将坦克半埋在泥土里,上面覆盖树枝和茅草。

可是红外摄像头以及雷达测绘将这些英制“彗星”坦克全部找了出来。

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也从营地车库开了出来,在阵地后方3公里左右的树林边缘埋伏着,看样子应该是想着打败全解阵的进攻后再用这些装甲车搭载着士兵反攻。

因为此时密铁拉军区的首长还是低估了全解阵的军力,认为他们能攻下曼德勒和仰光,靠的是导弹斩首战术和偷袭战术,硬碰硬还不是他手下两个师的对手。

“旅长,敌军阵地全部侦查完毕,敌军总数26000多人,拥有英制“彗星”坦克共计16辆,中国制63式装甲运兵车86辆,炮兵阵地上有12门中国54式122毫米榴弹炮,8门苏联d30榴弹炮。

敌人的指挥部也找到了,他们还不懂得电磁战,所以指挥部所在地的通信天线很密集,电磁信号非常强,并且没有其他的伪装信号。

它们的位置都标注在电子地图上,您可以在脑海中用电子助手查看。”负责战场侦查任务的小分队队长向第3重装合成旅的旅长汇报。

“很好,侦察机继续在空中监测敌阵地,一旦开打,要随时更新地图和敌军的兵力,武器位置。”旅长命令道。

在让空中侦查持续进行后,旅长一边在脑海中查看上传到密支那总部电脑的地图,一边跟旅部的参谋制定详细的作战计划。

大概10多分钟后,作战计划制定完毕,他仔细检查了一遍后,通过卫星通信系统上传到位于密支那的指挥中心。

王建昆他在密支那的指挥中心内的行军床上小睡了几个小时,当时南北两个战场,部队主要是在行军和抓捕溃逃的政府军,所以他也就没有一直盯着电脑看。

此时北部战场的部队抵达了密铁拉战场,都制定好了作战计划了,他就点开计划看了看。

作战计划显示这次为了锻炼下各部队的实战能力,采用的是兵对兵,将对将的战法。

对面的政府军阵地上有炮兵,坦克和装甲车。

而重装合成旅也有相应的装备。

此前第一合成旅在进攻曼德勒时,只有空中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直升机出了一些力,地面部队都没捞到什么仗打,插完油的炮管都没开封过。

这次就让这些武器都在战场上开开火,给战士们增加一些实战经验。

虽然这些技术兵种都植入了脑机芯片,并且下载了从波斯战场和非洲战场收集来的战斗经验包,可这些人的肌肉和躯干神经没有经历过,所以实战效果到底怎么样还不好说。

彭总在收到第3合成旅的作战计划后,也第一时间用脑波控制头盔进行了阅读,然后几乎没做什么更改就同意了第三重装合成旅的作战计划。

1984年年9月2号凌晨1点,北部的密铁拉战场开始正式打响。

首先开火的是全解阵一方的155毫米重型榴弹炮。

第3重装合成旅总共携带了12门,分属3个重炮连。

重炮连的士兵们不需要


加入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