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6章 卡门线高度飞行测试圆满成功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在地面控制人员的操控下,调转飞行方向,由往西飞改向沿着山脉往南飞。

幸好这一段低空飞行都是在全解阵控制的地盘上空,所以保密性还是能达到的。

转向完成后,“启航号”的速度没有怎么增加,但是机头抬得比较高,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力快速的把它往更高的空域推去。

王建昆此时驾驶着“雷鸟”跟随在“启航号”的后面,一边收集飞行时机身周围的气流情况,一边观察“启航号”的内部,确保它在4万米以下空域能够保持安全。

此时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功率开始达到60%了,总推力测算下来已经达到了27吨,推动着空载的只有15吨重的“启航号”快速的爬高,在即将到达孟加拉湾上空时,它的高度已经来到了4万米了。

它的高度还在不断的攀升,王建昆的“雷鸟”号已经飞不上去了,所以只能看着“启航号”离他远去。

他没有回头,而是在4万米的高空逐步加速,在“启航号”的下方跟随它向大洋上空飞行。

随着“启航号”的高度越来越高,即使是有着6.0视力的他也看不到了,于是不得不接入到空中监测系统。

此时在4万米的高空中,有一连串的高空飞艇正在用携带的光学仪器和雷达观察着“启航号”。

王建昆接入系统后,可以通过脑波头盔“看到”正在往卡门线冲击的“启航号”。

其中有一艘飞艇的视角正好对着“启航号”的尾部,只见光学跟踪仪器的视野里,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发出湛蓝色的尾焰,机身在尾焰的高温下变化了形状,那是光线在穿过极高的温度时发生了扭曲。

此时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功率已经开到最大,所以“启航号”除了高度在不断升高,速度也在不断着向上跳跃。

很快的,它的速度就达到了7马赫,“雷鸟”号已经完全跟不上了,王建昆也没有硬跟,即使“雷鸟”号最高速度能达到10马赫,可是高度却永远上不去了。

之后的几分钟里,王建昆就坐在7马赫的“雷鸟”号驾驶舱里,用脑波头盔接收各地传回来的检测图像和数据。在到达斯里兰卡附近空域时,“启航号”的飞行高度达到了7万米,而且爬升速度还是飞快,在到达赤道附近时,已经来到了卡门线10万米,不过速度还没有达到23马赫,只有20马赫。

王建昆一边查看各观测点回传的数据,一边让智子进行辅助计算。

智子的量子计算不是盖的,2秒钟不到,它就完成了解算,它告诉王建昆,空载状态下的“启航号”完全有能力直接从缅北基地起飞然后直接越过卡门线到达外太空,最终的飞行轨道预计能达到300公里左右。

得到这个数据后,王建昆根据此时完成了又一次迭代的小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知道如果挂载上两枚固体火箭发动机当助推器,然后用飞艇从4万米左右的高空释放的话,应该能够将满载的13吨载荷送到近地400公里左右的的椭圆轨道或者300公里左右的正圆轨道。

就在王建昆测算的时间里,“启航号”在卡门线附近飞行了很短的一段距离,然后在地面人员的操控下开始掉头向下。

掉头向下的瞬间,它的速度开始增加,渐渐的从20马赫,逐步来到22马赫,然后突破第一宇宙速度,来到了24马赫,最终在26马赫时,“启航号”的发动机逐个关闭,机体也开始由头朝下改为屁股朝下。

因为它即将要进入黑障区了。

黑障区通常出现在离地面35到80公里的高度。

当飞行器返回时,以极高速度进入大气层,在这个高度范围内,飞行器周围会与大气层发生剧烈摩擦,温度剧增,导致气体分子与飞行器表面被烧蚀的材料均发生电离,产生等离子体鞘套,对电磁波产生吸收衰减、折射、反射、散射等效应,从而导致飞行器内部与外界的无线电通信异常乃至中断,形成黑障区。

当飞行器高度下降到约35公里左右时,速度也慢下来,黑障区自然就消失了。

这段距离是最危险的,地面操纵人员没办法再对它进行控制,只能靠着之前设定好的飞行程序飞。

王建昆此时也比较紧张,如果进入黑障区后发生危险,那么进入太空的时间就要大大延后了,到时候他将不得不先制造一款载人的航天飞机,他亲自驾驶,用超能力护航,然后带着航天飞机跨过黑障区。

此时各光学跟踪仪器正紧紧的盯着那从天而降的大火球,里面就是被高温等离子体包围着的“启航号”。

大概3分钟后,大火球快速的变小,然后又瞬间消失了,光学设备里已经可以看到“启航号”的面容了,它的下部是炽热的红色,那是隔热瓦被烧蚀了。

看到这一幕,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代表着“启航号”成功跨越黑障区了,它的机体强度,隔热设施,飞控程序都不需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