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05章 启航号,地面和低空测试完成  发展生产力从1981开始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碳氢氧元素和铁铜等元素开始穿越空间来到机库,组成了3对机轮和3个起落架,呈前1后2的的布局。

起落架制造完成后,王建昆开始调动大量的钛,铝,碳等元素进行航天飞机的骨架制造。

整个飞机大梁采用的是钛合金,既轻便,强度又能达标,其他内部的分承力结构采用了大量的铝以及碳纤维,强度能够达到设计要求,同样也是非常的轻便。

整个骨架和内部非受力部位完成制造后,王建昆仔细的核对下图纸,避免出现失误。

在确认整个骨架的尺寸都符合要求后,他接着开始内部各管线以及一些设备的制造。

完成管线和设备的制造后,这架航天飞机的骨肉就完成了,此时还差两层外皮。

这两层外皮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要抗住高温高压以及太空中的极低温。

内部的结构蒙皮是由钛合金为主材料构成,然后覆盖了多层碳纤维复合材料。

钛合金作为底层,结构强度会比较可靠。

碳纤维复合材料由碳纤维和树脂基体组成,具有出色的强度和刚度,比金属材料更轻,同时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能、抗疲劳和抗冲击性能,可以提供更好的飞行器结构强度。

最外部的隔热材料是防热陶瓷瓦,其结构类似于空心砖,体积的95%都是空的,剩下的5%使用石英纤维,这种多细孔的防热瓦由石英纤维在高温中烧结而成,表面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

防热瓦被固定在航天飞机金属外壳表面,采用专门研制的有机硅胶粘结,并在表面涂一层黑白双色的涂层,黑色涂层能保证防热层在离子流中具备足够的稳定性,并迅速将热能辐射到周围空间,白色涂层则为了减轻阳光对航天飞机的自然加热。

此外,航天飞机舱门、机翼活动部件、货舱舱门密封部分采用了新型材料热填实器,包括耐12501850摄氏度的线形热填实器、刷子式热填实器以及专门的弹性密封条。

最外层的隔热层也完成制造后,这架航天飞机基本上就完工了,只差将自动驾驶系统加载上去了。

因为还没有进行过试飞工作,这自动驾驶程序是智子根据“雷鸟”号的飞行情况进行推导的,肯定是不够保险的,因为“雷鸟”最高只飞到过4万米,速度也只有9马赫。

而这第一架航天飞机可是要飞出大气层的,在大气层内的最大速度将达到23马赫第一宇宙速度,这样它才能摆脱地球引力飞到太空释放卫星。

接下来的测试工作王建昆打算一步步来,参考美国的“企业”号航天飞机,先进行大气层内飞行试验。

为了确保收集到足够的数据,王建昆又制造了40多架高空飞艇,它们将被部署到孟加拉湾,印度洋以及非洲上空,用来加强这些地方的观测力量,后续的大气层试验将主要在印度洋上空和非洲大陆上空进行。

飞艇飞到这些地方还需要不短的时间,王建昆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测试进行一系列的准备。

首先他到医疗中心那,利用地下的实验室制造出了一个500多人的新人类试验团队,他们的记忆包内有大量的航空航天资料和各种光学,雷达设备的操作资料。

其次他开始制造大型的太空信号收发器,将他们发往非洲和阿根廷这两个地方的地基,等大气层内飞行测试结束,进行真正的太空飞行的时候,就需要他们来承担一部分信号接收和发射工作,这两个基地也刚好处在不同的半球,跟印度洋上的海上起降平台刚好各承担三分之一的对空通信时间。

最后就是地面和低空飞行试验了,这部分将在缅北基地进行,主要是测试航天飞机在大气层内低空区域是否能正常起降。

在航天飞机出机库前,王建昆给这款航天飞机刷上了名字——启航号,这名字表示航天飞机即将开启新的征程,踏上探索太空的旅程,寓意着新的开始和无限的可能。

取好了名字后,王建昆和20多位新人类研究员来到跑道旁的控制室,准备操控航天飞机进行地面划跑测试。

“各人员准备,启航号开始第一次划跑测试。”王建昆用脑波头盔发布着无声的命令。

“收到。”脑海里传来一连串的回复。

“飞机各系统自检正常,可以启动发动机。”“发动机启动。”

“已启动,功率10%。”

此时3台发动机先是最下面的两台同时启动,然后是上面的那台启动,轰鸣声在跑道上回响,启航号在3台旋转爆震发动机的推动下向着前方不断的加速。

王建昆此时离开了控制室,驾驶着摩托车跟随着“启航号”往跑道前方飞奔,他跟随前进是为了收集它在地面的气动数据,这将用来完善飞控系统。

在过了跑道中段后,发动机逐个的被关闭,启航号开始缓缓减速,在距离跑道尽头5百多米处时停了下来。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