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昆已经预留了出艇的通道,潜水装置也制造好并在长江测试使用过,还有一个小型电动助推器辅助前行。
在前舱里先穿好保暖衣,再穿上潜水服,背上氧气瓶并戴好氧气面罩,一手拿着驱动器,一手按动进水开关,水慢慢把前舱充满,王建昆待内外压力一致后慢慢打开舱门。
出艇后王建昆先适应了一会漆黑的海底环境,幸亏他是有超能力能够观察到四周情况,不然一般人肯定摸不着方向。
把舱门用超能力关上,然后启动助推器,慢慢往上游。
露出海面后,王建昆放下氧气面罩,呼吸了一会寒冷潮湿的空气。
在呼吸新鲜空气的同时,也在观察方位,看了下远处露出的军舰顶部,确认那个方向就是停靠军舰的码头。
重新戴上氧气面罩,用助推器辅助往基地码头方向游去。
此时是夜里10点多了,码头上静悄悄的,只有零星的人走动,码头上停靠的船只全都是熄火状态,岸边的探照灯不时扫过军舰及附件海域。
在离码头800多米处,王建昆就沉到海面下方3米多往前游,这样岸上的人是绝对发现不了的。
随着越来越靠近泊位,王建昆探查的东西渐渐变多了,首先是铺设在海底的声呐,他觉得可以参照,投射到脑海里。
当脑海中出现一个大型的船底轮廓后,王建昆知道好东西找到了,继续往前游,这艘军舰的结构被王建昆一点一点的投射到脑海里。
待王建昆都靠到军舰底部的船壳,还没有将军舰完全投射进脑海,这说明这艘军舰长度至少超过120米了。
而且看着脑海中的军舰中间和上层部分,王建昆发现有飞机的形状,上层还是平直的甲板,按照王建昆听到和收集到的资料,这应该就是一艘航母了。
王建昆绕着这艘巨无霸游了半圈,把它里里外外全部投射到脑海里,知道这是一艘核动力的航母,因为王建昆对反应堆中的铀元素太熟悉了。
此时看着这艘航母里有丰度这么高的铀235,恨不得全部提取走,但是理智告诉他,只要一动反应堆内的元素,肯定会引起反应堆的警报,到时这趟冲绳行就不完美了,今后再进来就更难了。
投射完这艘核动力航母后,王建昆让智子赶紧给这艘航母建模,研究其动力系统,结构设计,还有航母上的飞机也有好几种,都是值得研究参考的好东西。
在航母的阴影里,王建昆浮出水面,看了看头顶外飘的航母甲板,感受了一番这艘人造巨物的压迫感,接着往航母前后观察,发现后方泊位停靠着一艘130多米长的军舰。
于是再次潜水往那艘军舰游去,就这样投射完一艘又一艘军舰,总共投射了5艘大型军舰(4千吨级以上)和8艘小型军舰还有好几艘拖轮和消防船,然后还摸到潜艇码头,此时正有一艘核潜艇停泊在泊位上。
王建昆毫不犹豫,将这艘大黑鱼也投射到了脑海里,让智子赶紧分出算力研究这艘潜艇的外形和消除噪声的装置,好让王建昆给自己那艘小潜艇改造。
码头被王建昆摸了一圈,王建昆脑海里都可以开军舰和飞机博物馆了,于是潜水离开码头,往潜艇坐沉的地方游去。
回程时全程在水下10米左右游动,在电动助推器的帮助下,按照脑海中投射的海底地形图快速的前进,不到20分钟,王建昆就来到了潜艇坐沉的地方。
此时还是初春,海水非常冷,虽然有特制的防寒内衣和潜水服,但在冰冷的海水中待了这么久也受不了,于是用超能力快速打开前舱的出入口,进去后快速排干海水。
脱掉潜水服,王建昆来到生活舱,用微波炉加热了一份午餐肉罐头和一碗之前做好冰冻保存的米饭。
吃饭的时候王建昆询问智子对潜艇消音的研究怎么样了,在得到其已经有初步方案后,王建昆快速解决掉眼前的食物,然后查看起智子给出的方案。
原来方案非常简单,就是在潜艇外壳上安装一层消音瓦,当然这不是普通的瓦片,而是合成橡胶做成的,它必须能够在海水中长时间工作不被腐蚀,而且安装的方法和用的胶水也是特制的。
王建昆没想太多,安装方法和胶水就完全按照刚才那艘大黑鱼的,橡胶组成也一模一样,就是厚度要稍作改变,而且潜艇的外观也稍稍调整了下,好方便把消声瓦粘贴上去后,外形也是能够发散声呐信号的造型。
制造完成后王建昆看了下时间,是后半夜2点多了,此次冲绳行已经成功了大半,拿到了大量的技术,特别的航母和核潜艇,这是全球顶级的武器装备,没有之一,连红色帝国苏联都没有这种大型航母服役。
其上面的多种舰载机也是最先进的,比如有F14、A-7、A-6、EA-6B、S-3、E-2、C-2、SH-3等等。
其中F14“雄猫”战斗机还是世界上第一种可变后掠翼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