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68章 SU7汽车底盘要改变  我只想造车,你们却逼我造火箭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因为它的兼容性更强、涉及面更广,不仅在产品设计、研发、生产上有一整套优化体系,而且还拥有一套全新的造车理念,车型之间的零部件与技术的通用率更高。

正如有人所言,架构就像是车企的武器库,将所有现在和未来需要的武器囤积在其中,等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

尽管架构在某种程度上会比平台更具有优势,解决了平台存在的一些短板问题,但是仍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平台对产品形成的限制。

李毅在比亚第上班时候,也见证过比亚第的汽车架构方案,但这些方案,无一例外,都存在兼容问题。

同一个架构,基本不太可能兼容轿车和后来热卖的MVP车型。

这样一来,一个车企,就需要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架构,这对于车辆的研发费用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再说回滑动底盘,如果说“平台”、“架构”还是从整车维度出发,从而对产品进行各种变化,那么滑动底盘基本上已经脱离了整车的概念,成为了一个单独的存在。

因为滑动底盘本身是独立的,加上大小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在滑动底盘上开发的产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底盘上面的车体,也就是座舱和外观设计。

而且这里有一个点很重要,由于滑动底盘的理念是上下分体式开发,上下车体均是独立的,因此可以大大降低车企的研发成本。

一旦属于FF未来汽车的滑动底盘开发出来,李毅后续再开发其他车型,那简直就是搭积木,最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对车子外观的设计,造车就非常容易了。

从这方面来说,滑动底盘的优势是极其明显的。

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滑动底盘,为了实现上下分体式造车,滑板底盘必须采用全集成+全线控的方案。

这就要求滑板底盘将动力、制动、转向、热管理、三电等等集成在底盘,并且需要做到全线控,这样才方便以后上下车体的解耦分离。

这也是滑板底盘区别于纯电平台的最大不同点,只是虽然特斯拉引入滑板底盘概念很早,但也没真正落实。

以当时特斯拉,以及后来的大众MEB的纯电平台为例,他们的生产、设计都是以车身为核心,无法做到车身和底盘的真正分离。

而且,在实现上下分体式造车之后,滑板底盘还需具备“上下一体共同承载”的能力。

这又是不同于承载式车身和非承载式车身的一点。

滑板底盘,在开发底盘时只需定义好接口,车身随便换,这样可以实现车身与底盘的独立开发,独立迭代,实现“一底盘多用”,不仅丰富了FF未来汽车车型开发的多元性,也更可加速FF未来其他车型的研发周期和效率,从而极大的降低研发成本。

而且,当底盘和上装组装在一起时,整个车又融为一体式承载和运动,从而让车辆达到最优的操控性、安全性和舒适性。

当时李毅在网上都经常能看到关于滑动底盘的评论,很多人甚至认为,滑板底盘的出现是继“平台”和“架构”之后的又一技术革命,是具备跨时代的颠覆性作用。

想着这些,然后李毅看主管对于他刚查说的话面露不解,李毅就问道:“你毕业那会能做到这么随时随地摇人吗?”

主管想了一下,摇了摇头。

“人家遇到问题就能摇人,也是一种本事,而且,他摇来的人,我们的花多少钱?他工资的三倍?五倍?”

主管想了一下,还真是这样,“还是李工想的通透。”

李毅转头看了下,发现刚才打电话那小子,已经兴高采烈额回到了工位上,眼珠子一转,“给你一个任务,跟着家伙把关系处好,如果你们两能联合,把这小子背后摇的人挖过来,我给你们两,工资都提一级。”

看着主管重重点头,李毅走到了刚才打电话的小伙子工位那里。

“邛喆,感觉怎么样?”

“李工……”

李毅在FF未来汽车,大家最开始都是叫李总,后来随着研发的深入,很多人知道李毅工程师能力很强,慢慢一两个人改口,慢慢李工的叫法,就在研发中心这边叫了起来。

能被这么多大牛称呼“李工”,李毅还是很自豪的。

“你之前做过其他类型研发,你觉得我们这个研发方向,怎么样?”

李毅会把很多十多年后的实际产品或者概念拿出来,让大家做规划,做研发方向。

但在一些大事上,有时候也会问问基层额工程师。

目前公司对于滑动底盘的研发难度还是存在一定畏惧思想,李毅当然也在做两手准备。

邛喆仔细考虑了一会儿之后,才开口,

“李总,如果根据您的预测,电动车成为未来发展主流的话,我觉得我们的思路完全正确。”

“哦,你说说理由!”


加入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