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
这一点,直到新能源车爆发之后,再次改变。
因为电动汽车,天然的需要把电池电机放到车辆底部,这就导致,只有非承载式车身,才能满足这一点。
几乎后来的新能源汽车,全部是采用这种方案。
小米SU7也是这样。
但李毅左思右想,又结合了车身结构工程师以及很多专家团队的意见后,还是决定,S7的汽车底盘要改变,他决定直接开发滑板底盘车身。
滑板底盘式之所以叫“滑板”,主要就底盘的结构形式而言的,可以理解为具有滑板外形的汽车底盘。
它的主要构造是“前桥+电池+热管理+后桥”等,包含了一辆车所需的驱动、制动、转向、电池等器件。
与其他底盘不同的是,滑板底盘通过预留的电气和车体接口,实现上下车体分离,进而使车身与座舱可以根据需求更换,因此也有人称滑板底盘为“共享底盘”。
这一底盘概念,也不是李毅独创,早在2002年,通用汽车就发布了Hy-wire概念车,。
这辆Hy-wire自带了2个标签,一个是氢动力,另一个就是线控底盘。
Hy-wire的底盘与车身是分开的,呈“滑板造型”,而且应用了原属于航空领域的线控技术,将传统的液压转向、制动等传统结构抛弃,并将储能装置布置在底盘中央,电池系统、热管理系统、电机系统,均以模块化的形式呈现在四周。
这也是滑板底盘最初的概念来源。
特斯拉从2004年把滑板底盘概念引入自己的车型设计上,后来国内外很多企业,也都把目光投在了这里。
最重要,作为汽车头部供应商的博世、采埃孚等,对滑板底盘都有参与,李毅当时也在博世深入参与过这一技术,担任的正是线控底盘工程师。
晃悠悠走到底盘研发室的时候,却正看到一个年轻的工程师旁若无人的打着电话,还偶尔说几个数据。
这是严重违背保密协议的啊。
“怎么回事?”
李毅把底盘研发组的负责人叫了过来。
“这家伙,遇到难题了,三天两头摇人,我劝了几次了,真的技术太菜,都准备给人事通报,开除了呢!”
李毅皱了下眉头,FF未来缺人这么严重,招聘也都是精挑细选,怎么能回来技术太菜额人?
而且这要是开除了,可是FF未来汽车第一例啊。
“他负责的是什么模块?”
汽车底盘有几百上千小的构建,自然也需要分门别类的给下面分发下去任务。
“是滑板底盘整合上的一个小问题,他当时简历上说参与过导师带队几个汽车平台还有架构的工程研发,所以我们给开了A3的工资级别,没想到这么菜!”
A3级别工资,那就是妥妥的1.5万工资水平了。
“什么问题他解决不了?”
这个主管却苦笑了一下,“到是都解决了,之前我们设计的底盘,由于构造原因无法做到纯平,就他来解决,已经解决了。”
“今天是新问题?”
“对啊,愁人!”
李毅拍了下这个主管的肩膀,“这是好事啊,这种底盘结构凸起,是普通人能解决的?”
李毅记得,这种凸起,后来国产很多电动车辆上都有,基本全是结构问题,反应到具体车型上就是座舱地面会有些迷之突起,不利于打造移动空间。
滑板底盘为什么后来受欢迎?
就是因为由于采用了全线控技术,以及底盘整合了热管理系统,整个滑板底盘之上的舱体成为了一个得房率超高的大平层,不用为这种迷之凸起发愁,而且还可以实现多种组合,变换不同场景,为未来的汽车内舱设计创造出了巨大想象空间。
不过,这家伙参与过几次汽车平台还有架构的设计,那就牛了啊。
如果说滑板底盘是车身结构的第三代,那么“平台”和“架构”就是第一代和第二代。
先说“平台”,这就是车企前期设定好相同的系统、子系统以及和零部件组成的系统,然后基于这些来完成多款产品的共同研发和生产。
得益于“平台”模式,车企能够简化新产品的研发和制造流程,大幅度降低成本。
这套方案对于年销量达百万以上的车企来说非常适用。
比如说,大众汽车便是平台化模式的“忠实粉丝”。
当然,“平台”模式并非完美,因为平台之间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所以它们之间的零部件不能通用。
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是,车企无法最大化地提升生产效率和控制成本。
为了打破平台限制,部分车企开始提出了架构模式。
对于“架构”,李毅觉得,可以把它看作是平台2.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