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单舰,致远
安忠明十分紧张地看着东南面的大海,他知道那里的某处,只有一艘孤零零的战舰。
“真的……不会有问题吗?”
他喃喃自语,随后又想起登上自己安宅船之前的对话。
“侯爷如此决断,自然是有把握。他们无论如何也要做做样子,你们萨摩水军先上,且看他们演不演下去。”
那位大明东洋舰队副提督陈九祖如是说,也不管安忠明心中的不安。
“怎么?他们本就无心恋战,你们还不敢接敌?”
“怎么会!”
安忠明当时只能如此回答,并不能说自己担忧损失过大。
大明东洋舰队并不准备一开始就加入小豆岛这里的战团。
安忠明不认识他,但现在已经知道了他的父亲。那是在朝鲜露梁海战之中统帅水军的那位大明将军之子,听说当年也随军参战了。而那位大明水军将军,后来得到了伯爵的封赏,掌握着帝国的长江水师。
陈九祖静静注视着前方的小豆岛南面海域。
同样是泰昌元年获封的勋爵,父亲陈璘此后一直提督长江水师。
而父亲去世后,他作为长子承袭了平夷伯之位,弟弟陈九经则进入了北洋舰队任武官历练。
如今,昔年与父亲一同封伯的勋爵,如今已有身为国公者。
沈有容后来居上,更已经是侯爵。
东瀛一战,便是陈家再上一层楼的机会。
陈九祖兄弟并不知道若非这个泰昌朝不一样,他们后来实则流落他乡,是到了朝鲜安家落户。
这一世,陈家已有勋爵之位,陈九祖想的是不堕父亲威名。
在致远舰已经于天亮前单舰前出之后一个半小时,陈九祖通过望远镜看了看晨光之中方向已经略略骗向东北的萨摩水军,在继光号上发出了命令。
“打出旗语,向东南方向,把尾巴带远一点再全速。”
一会之后,大海之上的这支混编舰队似乎有了不同分工:船型明显是大明主力舰队的,似乎要集体前往淡路岛;以安宅船为主的萨摩水军,似乎只是要用来封锁阻隔小豆岛上的水军前去支援。
过了约摸十来分钟,看到小豆岛侦查小船只剩两条还跟着,东洋舰队一阵旗语交流后开始满帆,战舰航速的区别已经显现无疑。
因为海上导航方便,此时也开始有更合理的计算速度和距离的标准。
宋以前,大多是用“月”、“日”为单位,如“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宋时开始,有了用潮汐的法子,以两地航道沿途潮汐相继发生的次数表示航程的远近,“某地若干潮到某地”;到了大明时,又有以更计算远近,“更者,每一昼夜分为十更,以焚香枝数为度,以木片投海中,人从船面行,验风迅缓,定更多寡,可知船至某山洋界。”
现在有了博研院,东西方航海的经验加上天文、地理、经纬这些方面的共同研究,大明航海已经有了自己的规范标准。民间或许仍有旧俗,但大明舰队都已经开始用海里,一海里约摸对应子午线上维度一分。
采用了这个速度和里程计算标准,配合战舰上配备的观测和航海仪器,导航方面的进步很大。
而以海里为标准,安宅船正常的航行速度不过一个小时三海里左右。
大明镇洋级风帆战舰一小时则已经可以跑出八海里有余,更小一点的威远级已经接近每小时十海里的航速。
至于致远舰……
陈九祖又用望远镜看了看左后方。
舰队尾部,一艘威远级带着两艘最轻便迅捷的哨船按照计划在满帆后就偏离了舰队,开始准备绕一个弯。
倭军当然也不是傻瓜,侦查的小船一直尽力跟在三五海里之外。
这个距离自然是“安全”的,毕竟大明舰队此前一直是由萨摩水军打头阵,压制着速度跟在他们后面。三五海里之外,既能目视敌方动向,若敌舰来追,这个距离要追上,在海上还是得不少时间的。
但此刻东洋舰队彻底展露出航速来,这个速度顿时吓了他们一大跳。
他们不可能继续跟得上了,而且那一中两小三艘船,明显是准备绕个圈劫向他们回报的路。
陈九祖得营造情报优势,让小豆岛那边的倭国水军误判。
有望远镜存在,就有目视优势。有航速的优势,主动权在这边。
先把尾巴除掉,让小豆岛那边的倭军犹豫吧。
看着两艘哨船率先完成转弯,肉眼可见地快速接近那两条倭军水船,陈九祖一边继续盯着望远镜一边问海战参谋:“依今日海上天气,倭国安宅船上能看到多远?”
“将军,他们的安宅船虽有桅杆,却并不高,也不设望斗。依今日天气,他们最远只能看到八九海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