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情报系统那边的细作也没有特意帮他寻找家人,目前的情报系统主攻江浙和江西,还有江苏的扬州路,至于盱眙至徐州一带,并没有稳固的情报站点,都是靠零散的细作四处游走打听消息。
鲁锦给北部情报站下的命令,是寻找毛贵,薛显,傅友德,还有邓氏一族,反正他们要北上,正好顺路帮朱重八送个信。
古代的人口如果不是实在活不下去,轻易是不会离开家乡的,即便出门逃荒,如果有了转机,也是会回来的,毕竟乡土难离,再加上老家大概率有祖坟,古人对此十分看重,因此只要能确定到目标所在的乡村,找人送信这种事倒也不难。
于是经过两个月的寻找,还真让他们把信送到了盱眙李贞的手里。
李贞便是朱重八的二姐夫,他姐姐史称朱佛女,具体姓名不详,不过也无关紧要,因为前几年大灾瘟疫的时候,他姐姐便染病死了,但是朱重八的外甥保儿和他姐夫李贞还都活着,不过也度日艰难。
李贞不是什么富贵人家,只能算是个穷书生,虽也读书,但也要自己耕种,但大灾之年,想种地也长不出东西,自妻子离世后,更是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过着有一天没一天的生活。
前些日子突然有人找到了他们乡里,说着他妻弟给他寄了一封信,李贞和保儿这才知道,那个讨饭当了和尚的朱重八如今竟投了庐州反贼,还给反贼大帅做了亲军小军官。
虽只是个十夫长,但那庐州鲁大帅却给他们分了田,如今他那个妻弟朱重八名下有五十亩田,暂时过的还算安稳,于是便写信给亲戚们,若实在过不下去,可以来庐州投奔他。
李贞父子收到信后,犹豫良久,一是因为李贞自己暂时还有几亩薄田,虽也度日艰难,但大灾过去之后,还勉强能活,如今就是怕乱兵和元兵胡乱杀人,遭了兵祸,否则李贞也是不愿走的。
再说朱重八现在只不过是个十夫长,这又不是什么大官,家里也只有五十亩地,他父子二人就算过去,也是只能耕种生活,和现在没什么两样,顶多也就生活安稳一些,不用天天提心吊胆,这还得是元军不打过来的情况下。
可那送信之人偏偏告诉他们,说少则数月,多则半年,元军定然会打过来,徐州义军不堪一击,到时他们恐怕要遭池鱼之殃,想活命的话就早做打算,言罢那送信之人便走了。
李贞顿时怀疑起这人的身份,觉得他肯定是反贼之人,而人家的消息渠道肯定比他这个平头百姓灵通的多,既然元军定然要来,那不如现在就南下投奔庐州。
下定决心,正好同乡还有人大肆收买土地田宅,积累财富,李贞一边鄙夷同乡要钱不要命,一边把自家田产卖掉,换了些粮食,这才带着13岁的儿子南下投奔庐州。
朱重八的信里说他跟着鲁大帅去了庐州,要是亲戚来找他们,可以先到濠州找一个叫汤和的千户营官,这人是他的旧相识,到时候汤和自然会送他们去庐州找自己。
于是父子俩便一路西行,从盱眙去了濠州,只是二人不知道的是,濠州北部早已坚壁清野,百里不见人烟,父子俩本来就是步行赶路,带的粮食不多,路上又见不到人,险些没有饿死。
这还不是最倒霉的,他们俩去濠州的时候,还正好赶上彻里不进攻濠州,郑用的骑兵二团跟彻里不在濠州北部的无人区打来打去,近万骑兵的交战,更是把父子俩吓得不轻,生怕被殃及池鱼,二人只能找了个没人的村子躲了许久。
其实真正的战斗只打了两天就结束了,但这爷俩又没有侦察兵,往废弃的村子里一躲,根本不敢出去探听消息,生怕被那些骑兵捉到。
就这样藏了近半个月,父子俩带的粮食马上就要见底,实在是饿的不行了,这才小心翼翼,夜行晓宿,一路躲着藏着来到了濠州的淮河渡口,还好渡口有圣武军这边控制的船只,得知他们是来濠州寻亲的,还有信件,还能说出汤和的名字,这才被渡船送过了河。
历尽艰辛,终于来到濠州城下,结果又被守门士卒盘问,得知是来寻亲的,那守门士卒才肯为二人去寻上官。
今年才13岁的李文忠,当然现在还不叫李文忠,这小子现在只有个小名,叫保儿。
保儿看着城门口站岗的圣武军士卒,全都穿着鲜红的暗甲,头上顶着四瓣铁盔,手中执着五米四长的大枪,看起来十分威武。
顿时欣喜道,“爹,这鲁大帅的兵好生厉害啊,前几天看到那么多甲骑,今天这濠州城的士卒也是盔明甲亮,舅父做了鲁大帅的亲军,定然过的不错,咱们这次来对了。”
如今已经49岁,经过这一个月的奔波,更显苍老的李贞却没儿子这么乐观。
“这可不好说,鲁大帅的兵厉害,跟咱们又没关系,你爹我这么大年纪,又提不动刀枪,你也尚且年少,估计连那身铁甲都撑不起来,咱又不是来从军的,去了也是找你舅父,最多能赏咱一块田,今后还是耕种为生罢了。